天启皇帝第187章 朕亲自监督188
“好!”</p>
看着场上丁修运着球,灵活的躲开一个对方球员的抢断后,转身一脚,球就进了球门时,朱由校忍不住一声喝彩。</p>
收回场上的目光,朱由校仔细思虑起了周应秋的话。</p>
“若内阁无人,则无法监督六科。”</p>
“若六科空位,则无法监督六部。”</p>
考成法的施行,是要一整套流程的。</p>
从下到上,依次是地方、六部、六科、内阁。</p>
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这套流程中有个缺陷——内阁无权。</p>
这个不是虚说。</p>
大明的内阁,说直白点儿,就是个拟旨的地方,更简单的说就是秘书处。</p>
在皇帝不让步时,那是一丁点儿的行政权力都没有。</p>
哪怕到了崇祯时,这个局面也没改变。</p>
明末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道:“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后而拟之,可谓有其实乎?”</p>
而这一点最为直白的表现就是,内阁的那块印,只能是给皇帝上奏用。</p>
而给其他诸部官员的行移(公文),用的是翰林院的印。</p>
当年,张居正通过内阁监督六科才算是真正的拿到了实权。</p>
但万历亲政后,这个实权就立刻被皇权夺了回去,内阁就又差不多成了摆设。</p>
而现在,他并不打算给内阁这个权力。</p>
内阁一旦有了这个权力,别的不用说,以现在的朝堂形式,肯定会促成党派凝聚,然后和他这个皇帝在行政上杠起来。</p>
“内阁监察六科之事,暂且就免了吧。”</p>
伸手拍了拍自己略微沾染灰尘的下摆,朱由校对周应秋道。</p>
“让六科将待办事项列簿,上奏给朕,朕亲自监督。”</p>
“陛下圣明!”</p>
听到皇帝的话,周应秋与袁世振二人对视一眼后,同时躬身行礼道。</p>
考成法他们怕的是什么?</p>
怕的就是内阁做这个考成监督的裁判。</p>
阁臣必出翰林院,翰林院一系官员又和清流言官走的近。</p>
而他们这些实干派,或者说地方派官员,和清流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差。</p>
要是让清流做这个裁判,再是好的监督方式,也很难起到效果。</p>
历史上张居正的变法为什么能成功?</p>
因为张居正虽然是清流出身,但他的想法却是和地方实干派相似——清流头子是个实干派官员。</p>
而到了天启、崇祯时期。</p>
朝廷内部斗的不可开交,清流、实干派、地方派之间的关系根本不是用阉党、东林能分的开的。</p>
内阁俱是词臣的情况导致了六部和科道形成了巨大的隔阂,造成了谁干事就弹劾谁的怪像。</p>
考成法的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p>
六科这个本来只该听皇帝一人话的监察机构,也该洗牌了。</p>
待两人离去后,朱由校也没了再看球的心思,向着暖阁而去。</p>
“哇!”</p>
然后,他还没到暖阁,就听到了一阵哭声传来。</p>
听出了是自己拐带来的萝莉,朱由校快步向暖阁而去。</p>
进了暖阁,朱由校就看到一只正张着嘴哇哇大哭的萝莉。</p>
“让你别用手揉,你还揉!”</p>
“慧儿这是怎么了?”</p>
看着正哭的梨花带雨的萝莉,朱由校看向拿着块湿巾给徐慧儿擦脸的皇后问道。</p>
“慧儿她偷吃了一块皇上送来的辣椒,辣的。”</p>
没好气的将湿巾塞到徐慧儿的手里,徐婉儿站起来向皇帝行了万福后道。</p>
“哦,嘴馋啊。”</p>
闻言,朱由校顿时就忍不住笑了出来,伸手捏了捏徐慧儿的小脸。</p>
“你个小馋猫,还敢偷吃吗?”</p>
“哇!”</p>
听到皇帝的话,刚刚憋回去的哭声顿时又响了起来。</p>
“皇帝哥哥欺负奴家!”</p>
忍不住给了皇帝一个白眼,徐婉儿连忙弯下腰,开始哄自己妹妹。</p>
这都已经是皇帝的人了,要是在宫里嚎啕大哭,让那个嘴长的给传了出去,那些人可不会说是皇帝给惹哭的,只会说她这个皇后是个善嫉的,连自己妹子都嫉妒。</p>
看着哭的可谓是梨花带雨的徐慧儿,朱由校脸上的笑容更甚。</p>
他就说嘛,这么可爱的萝莉哭起来一定能很大声,今天是验证了。</p>
且不提皇宫里正在逗弄萝莉的皇帝。</p>
宫外。</p>
方才出了西苑门,周应秋与袁世振两人同乘回了衙门。</p>
“陛下聪慧啊。”</p>
听着马车轮咕噜咕噜的声响,袁世振忍不住感慨一声道。</p>
“你仅是说了一句六科、内阁缺人,陛下就亲握栓权,其神思之敏,令人叹服。”</p>
“陛下不喜内阁久矣。”</p>
闻言,周应秋摇了摇头道。</p>
“只是恰逢其会罢了。”</p>
“陛下亲栓六科之臣的消息传出去,你我恐怕要被人戳着脊梁骨骂啊。”</p>
“天子聪慧,善断,怕什么。”</p>
将一只手搭在窗户上,周应秋不在意的道。</p>
“我以勤于国事升职,你以改两淮盐政入京,你我都是实干之臣,不是那些个养望之士。”</p>
说着,周应秋另外一只手在两人之间比划了一下道。</p>
“你我都是简在帝心的人物,只要做好事,还担心陛下弃而不用?”</p>
“我担心,我们如此勤事,恐会惹出争议。”</p>
看到周应秋的动作,袁世振顿了一下,接着道。</p>
“毕竟那些人的笔杆子,可是毫不留情。”</p>
“笔杆子再是锋利,他还敢到西苑去找皇帝讨顿廷杖,好以此名扬天下不成。”</p>
听到袁世振的话,周应秋就是不屑一笑。</p>
不知道是啥时候开始,就提倡有节义、刚直、敢于强项的臣子士人,导致大明的文臣以受廷仗为荣。</p>
这些人仗着所谓的“秉性”,直面硬刚皇帝,细数皇帝的种种过失。</p>
但小皇帝上位后,可就不一样了。</p>
先不说被活剐的冯、顾二人。</p>
就是硬刚皇帝的杨涟直接让皇帝不知道给送到那个县做教谕去了。</p>
啥时候混个青天的名号再回来。</p>
听听,这是人君能说出的话吗?</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