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新政施行187(1/2)

作者:凉月凉了

天启皇帝第186章 新政施行187

“这老旱烟是真的呛。”</p>

挥手示意魏忠贤离自己远些,朱由校心下颇为嫌弃。</p>

这生烟叶子晒干,不经过发酵直接抽,劲儿大不大且不知道,但呛人是真的呛人。</p>

“这些个物什,徐爱卿就先留下吧,朕琢磨琢磨,让人先在各地皇庄种植一些,看看效果。”</p>

“古人有言,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则为枳。若是有水土不服的问题,贸然推广,伤的是各地百姓。”</p>

“待在皇庄中有了经验后,再推行天下,方为良策。”</p>

“臣遵旨。”</p>

闻言,徐光启对皇帝躬了躬身,答应道。</p>

待徐光启走后,朱由校看着留下的诸多作物,派人寻来了内务府的太监,吩咐人先在京外皇庄试种。</p>

他前世虽然也算是农村出来的,但会种个锤子的地。</p>

这种专业的事情还是要专业的人来做。</p>

“任重而道远啊。”</p>

美洲作物没让朱由校高兴多久,他的注意力就重新被桌子上的奏章所吸引。</p>

无奈的叹了口气后,朱由校继续批阅起了奏章。</p>

如今所面对的问题,不是一道圣旨、几颗人头就能解决的。</p>

官员缺额、官府职能混乱、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外患、天灾、人祸。</p>

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理的清楚的。</p>

接下来,就要看新政在顺天府施行的效果。</p>

而后开始往外推行,一步一步的重新构架出一个新的官府。</p>

徐光启才走了没多久,礼部尚书孙如游就又带着份奏章来了。</p>

“臣孙如游恭请圣安。”</p>

在太监的带领下进了大殿后,孙如游躬身行礼道。</p>

“朕安。”</p>

挥了挥手,示意孙如游平身,朱由校出声道。</p>

“何事?”</p>

“回陛下,陛下前番下诏再开官考,选拔顺天府官吏,至今已有北直隶考生七千余人报名,臣请陛下命题。”</p>

“是了,该官考了。”</p>

闻言,朱由校恍然道。</p>

他差点都忘了,给顺天府选官的事了。</p>

“此番命题,就以朕前番所命的两套试卷为例,由礼部和翰林院分别出五套题吧。”</p>

接过孙如游递来的奏章,翻看几眼后,朱由校对他道。</p>

“今日是三月十八,就以三日为限,各自出好题目后,给朕送来,朕看过后,抽选题目,作为本次官考试卷吧。”</p>

“臣遵旨。”</p>

听到皇帝的话,孙如游连忙躬身道。</p>

皇帝这算是将考试题目的命题权还给他们了。</p>

虽然选定权依旧在皇帝手里。</p>

“本次官考,主要是给顺天、天津两府选拔出一些官吏,以推行新政。”</p>

趁着太监给孙如游写条子的时间,朱由校对孙如游嘱咐到。</p>

“你回去之后,同周应秋、袁世振、董应举等人商议一二,对于考试的内容、方向,要有一个具体把握,需要务实,不能轻浮,主要从行政、律令、算科这三个方面去考。”</p>

“陛下放心。”</p>

听到皇帝的话,孙如游当即就道。</p>

“我大明科举至今已两百载有余,就算秀才也是熟读四书五经。而官考以选拔官吏为上,注实用,轻文案。”</p>

“你明白就好。”</p>

听着孙如游的回答,朱由校点了点头,忍不住道。</p>

“孙尚书勤勉强干,可谓是国之栋梁。不像有些个人啊,嘴上说的是震天响,而一旦让他去做事,立马就蔫儿了。”</p>

“臣谢陛下夸赞。”</p>

听到皇帝的话,孙如游躬了躬身,以示恭敬。</p>

“官考地方的,你打算放在哪里?”</p>

挥了挥手,示意对方不必多礼,朱由校出声问道。</p>

“依前番陛下于承天门前为天下选拔官吏之例,此次为顺天府选拔官吏,就应该放在顺天府贡院。”</p>

对于官考之事,孙如游成竹在胸,当即就给皇帝说了起来。</p>

“依陛下所言行政、律令、算科三科。此次官考,臣窃以为,也应分为此三门,官考分为三日,一日一科。”</p>

而就在孙如游与皇帝说着官考的时候,董应举正与袁世振、周应秋正二人说着顺天府新政的事。</p>

“城外如何如今还不知道,但城内的事,已经开始推行了。”</p>

拿着茶壶给周应秋满上一杯香茗,董应举颇为感慨的说到。</p>

“往年,我听说朝廷一有新政,下面就推三阻四,民间百姓也多是排斥,亏我还以为,此次顺天府重编户册,是个苦差事呢。”</p>

“陛下让锦衣卫将这顺天府的乞儿尽数给抓去西山挖了煤矿,这推动新政,当然就容易了。”</p>

闻言,周应秋端起茶杯满意的喝了一口后,对其他二人道。</p>

“这却是为何?”</p>

身为官场上的一个新丁,董应举虽然有一颗做事之心,但有的事情,还是想不通的。</p>

“前番,燕山前卫哗变闹饷之事,你可知道?”</p>

“听闻过。”</p>

闻言,董应举点了点头。</p>

那次一卫京营哗变闹饷,虽然让皇帝反手就给弹压了,但在京中还是传出了消息的。</p>

“我听闻,事后锦衣卫查处,想知道何人在散布谣言,妄掀波澜。”</p>

放下手中的茶杯,看着董应举,周应秋接着道。</p>

“但最终,锦衣卫也只是查到说是有乞丐散布的谣言,但具体到哪个乞丐,却是不清楚。”</p>

“如今提督北镇抚司的锦衣卫同知许显纯,将察查结果上奏皇上,这才有了皇上大怒之下,令锦衣卫将京中的乞儿尽数捉拿,送到西山去挖煤的事情。”</p>

“实质上,皇上此举,却是剪断了京城豪门富商之家的羽翼啊。”</p>

周应秋一边感慨的说着,一边对皇宫的方向拱了拱手。</p>

“那些个豪门富商之家,多喜招揽家人、义子,但实质上,就是奴仆。”</p>

“你知道这些个所谓的家人义子,是怎么给这些豪门富商做事的吗?”</p>

“这?”</p>

闻言,董应举挠了挠头,很是茫然。</p>

“京城具体的我不知道,但在两淮,这种事可谓是司空见惯。”</p>

见到董应举的不解,袁世振出口道。</p>

“两淮的那些个豪门富商,让自己的家人在街头组织乞丐、流民为社,横行乡里。强迫盐户在向朝廷交盐外,还要向他们再交课盐,乃至于收的课盐比朝廷的还多。”</p>

说着,袁世振看向董应举问道。</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