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皇帝第187章 朕亲自监督188
然后,就没人敢和皇帝正面硬刚了。 “有名望有什么用?干不出实事来,陛下是不会听其言语的。”</p>
说着,周应秋对袁世振爽朗一笑。</p>
“上书弹劾有用,无非是天子不见外臣,权柄操之于内宦,而内宦又与外臣相互勾结,以期蒙蔽圣聪。”</p>
身为一个合格的老官僚,对于大明的政治生态,周应秋研究的可谓是非常透彻。</p>
“昔年,张太岳猝逝,宵小群起而攻之,外加神庙对张太岳也是不喜,方才有了张太岳被算之事。”</p>
“此后经年,朝中党祸盈天,神庙腿脚又不怎么好,难以见到外臣,只能在奏章中见人,一叶障目,难以见全貌,故此才有朝臣相互弹劾之事。”</p>
说着,周应秋将一条腿伸了伸,放松的道。</p>
“然而,陛下对外臣觐见少有避视。”</p>
“而对科道官,却又因冯、顾二人之事,成见颇深,又深厌其等诸人越权行事,你何忧之有?”</p>
“嗯。”</p>
听着周应秋的话,思索再三后,袁世振忍不住点头道。</p>
“还是周尚书看的清楚。”</p>
“时代变了,变的对我们这些没背景的人啊,好了啊。”</p>
随着回到周应秋和袁世振二人来到内阁。</p>
朝廷关于考成法重启的方式,正式公布出去。</p>
京外且不说,京中的各个衙门都开始忙着整理接下来时间段内要做的事。</p>
皇帝是个勤政的。</p>
这种情况下,没谁官帽子不要了,故意拖延,看能不能把这个事儿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p>
搁大明这个官场上,有这么一句话。</p>
这事儿,你不干,有的人去干。</p>
特别是如今周应秋秉持着皇帝的命令,从京外提拔了不少外官入京的情况下。</p>
行政效率不嫩说翻倍,那也起码增加了百分之五十。</p>
而给皇帝的感觉就是,这最近的闲的没事干瞎扯淡的奏章变少了。</p>
而就在京中大臣们忙碌时,皇帝却是带着人出了京城,往东而去。</p>
午后时分,张家湾边上的龙骧卫军营中。</p>
新招募的兵丁正在给自己修营。</p>
站在河岸上,看着正在挖沟的士卒,赵率教忍不住的点头。</p>
而就在赵率教的前方,他的弟弟,都头赵率伦正领着人修茅厕。</p>
“我真想不明白!”</p>
突然,一个士卒将沟里的土丢了一铲出去,口中忍不住低声抱怨道。</p>
“要解手,随便找个角落不就得了嘛,再不济尿河里也行啊,咱们这些在外头当兵打仗的,还有必要像那些个大户一样,特意挖个茅厕?”</p>
“这要是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挖一个,得多麻烦啊。”</p>
“嫌麻烦就别加入龙骧卫。”</p>
听到了手下人的抱怨,赵率伦撇了撇嘴道。</p>
“刘峰,让你挖个茅厕哪儿来这么多的话,再聒噪给我滚去修河堤去,修完家继续给人做佃户去。”</p>
修筑营垒,本来是军队的分内之事。</p>
以往也只是搭好营寨、鹿角、望楼、土灶即可。</p>
但皇帝定的新的军制,却是连厕所也要修建,还规定不许随意大小便。</p>
因为军中监军太监率领的军法官的存在,就算是众将领有非议,但也只能遵守。</p>
横竖只是修个厕所,不是掉脑袋的事儿。</p>
这个叫刘峰的小兵闻言,连忙低头飞速的铲了起来,随着身子的快速起起伏伏,没过一会儿地面上就被他堆起了一个小土堆。</p>
刘峰是赵率伦在征兵是挑选出来的,别的不提,力气是有一把的,还会骑骡子。</p>
他可不愿意去修堤坝,虽然管饭管住,但不给钱啊。</p>
而到龙骧卫当兵,不但管吃管住,还每月都是给饷银的。</p>
有些吃惊的看着刘峰表现出的臂力与耐力,赵率伦面上不说,但内心却已经在想着将这小子发展成自己的悌己人了。</p>
他没他哥那个和人拼命的胆,也就只能来管管辎重营了。</p>
专门负责看管物资、运送辎重、以及修筑营垒工事。</p>
虽然辎重营干的都是杂活,军饷也只有正营的一半,但胜在训练少,轻松。</p>
就在赵率伦思考着自己的人生规划时,一阵马蹄声响起,就见两百多骑士从远处而来。</p>
远远的看着他哥赵率教带着军中将官前去迎接,赵率伦不敢怠慢,连忙吩咐手下的人加紧时间干活儿。</p>
免了赵率教的礼,朱由校也没多做什么,只是骑在马上,带着一众锦衣卫在营中转悠起来。</p>
路过正在修建的厕所时候,朱由校皱了皱眉头,看向赵率教道。</p>
“朕再说一遍,每到一地,吃饭的灶台都能先不搭,但厕所一定要先建好。”</p>
手中的马鞭指了指正在盖板的厕所,朱由校对赵率教道。</p>
“军中士卒的干净问题,一定要注意。现在只是初春,蚊虫还没多起来,待到天气一热,蚊蝇必然会多,到时候还不弄的军中疫病横生。”</p>
“朕不希望看到,我大明的将士没有死在敌人的刀剑之下,却因为疫病而被夺去性命。”</p>
“陛下说的是,末将一定注意。”</p>
闻言,赵率教连忙点了点头,保证道。</p>
对赵率教的保证不置可否,朱由校继续在营中转悠。</p>
来到营地中央的位置,这里放着的一个个麻布包后。</p>
下了马后,朱由校翻出一个布包,将其拆开,将里面的东西都弄了出来。</p>
看着包里的麻布毯子、薄被、棉衣、以及一整套的军服,朱由校向赵率教问道。</p>
“这是哪儿来的?”</p>
“回皇上,是内务府送来的。”</p>
“保暖吗?”</p>
“足够暖和。”</p>
闻言,赵率教立刻就点了点头,高兴的道。</p>
“这批军需用料十分扎实,没有偷工减料。”</p>
“不错,这个萧庸是个能干事的。”</p>
再次点了点,朱由校转身对刘时敏道。</p>
“你记一下,回去之后,让这个萧庸到西苑来见朕。”</p>
“奴婢记下了。”</p>
听到皇帝的命令,刘时敏连忙点了点头。</p>
皇帝对于萧庸将棉衣的料,用来做了一整套用品的做法没有怪罪。</p>
毕竟,十斤棉做棉衣,不说奢侈不奢侈。</p>
就是那个重量,都够做甲胄了。</p>
没有理会刘时敏在想什么,朱由校转头看着营中,伴随着哨声,正在集结的军伍,微微皱了皱眉头。</p>
就算是有从虎贲卫分过来的士卒打底,这新军成军速度还是慢了些。</p>
在赵率教的龙骧卫中巡视了一圈,又同士卒共用饭食后,朱由校带着大队锦衣卫又踏上了去祖大寿虎骧卫的路途。</p>
而在路上,思索着那个叫萧庸的布匹商人,给龙骧卫供应的军资。</p>
朱由校的脑海里突然冒出两个词语。</p>
一个叫做工业化。</p>
一个叫做标准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