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馆选庶吉士分制128(2/2)

作者:萌新扑街爬虫

大明:我以崇祯之名再造山河第126章 馆选庶吉士分制128

眼见二人又要吵起来,朱由检轻轻摆手,温和打断:</p>

“诸位爱卿,无须急于争论,朕的话尚未说完,暂且不必急于表态。”</p>

二人闻言,俱是冷哼一声,彼此对视一眼,随即别过头去,不再多言。</p>

朱由检见状,无奈摇头,续道:</p>

“诸位,且听朕将话讲完,再行发表高见。朕方才提到,全国科举将分为三卷,其中北直隶顺天十府州,以及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四省,加上辽东、大宁、万全三都司,划为北卷,录取人数定为当年总考生的三成五。”</p>

言罢,朱由检目光扫过在场之人,询问道:</p>

“对此划分,诸位可有异议?”</p>

孙承宗环顾四周,见群臣沉默,便恭谨地回应:</p>

“陛下,臣等暂时没有异议。”</p>

朱由检微微点头,接着说道:</p>

“既然如此,朕接下来说说第三卷的安排。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四省,加上南直隶的庐、凤、安三府,以及徐、滁、和三州,将定为中卷,其录取人数为当年总考生的一成五。”</p>

语毕,朱由检顿了顿,见几人皆是沉默不语,朱由检继续道:</p>

“至于馆选庶吉士,亦应设定相应的比例,大致遵循南四北三中三的原则。对此,诸位是否有何高见?”</p>

南中北分卷制,众人尚能保持平静。</p>

然,当朱由检提及连馆选庶吉士都将限定比例时,众人皆感震惊。</p>

在明朝以前,科举及第之后,士子们便被分配官职,依据其政绩逐步晋升。</p>

然而,在明朝,进士与翰林的身份极其重要,非进士翰林出身者难以担任高官。</p>

举人以下,便无望问鼎大官,因此科举之中也形成了明显的阶层划分。</p>

进士及第者被视为清流,如同水面之上的清泉,直奔前程。</p>

而秀才举人则沦为浊流,如同沉渣,永无翻身之日。</p>

但朱由检并不打算对这个科举风尚动手。</p>

毕竟历经两百余年沉淀下来的风气,一旦由他亲手改变,极有可能会引发满朝文官的强烈反弹,甚至可能使自己站到了大明文人的对立面。</p>

这一风尚亦非全无益处,明代众多名人贤臣,皆出自翰林院之门。</p>

科举制度本旨在选拔人才,而并非直接培养人才。</p>

但在明代的进士翰林制度之下,却意外地能够培育出一批批精英。</p>

进士及第之后,他们在中央任职的这几年间,逐渐对政府的各项实际政务有了深入的了解。</p>

朝廷赐予他们良好的出身,预示着他们未来有望成为高官大员。</p>

前途稳定,他们便可安心致力学习政务,为日后的大展宏图打下坚实的基础。</p>

如今,他提出的细化三地分卷取士制度,虽然表面上仍显得偏向南方士子,但实际上已经触及了南方派系的根基。</p>

这一改革,虽看似微不足道,却有可能逐步削弱南方士子及其派系在朝堂中日益增强的影响力。</p>

从而提升北方、西北、西南等边远落后地区的人才在进士和庶吉士群体中的比重,为朝堂带来新的活力与平衡。</p>

但,朱由检如今将进士选拔取士分制,无疑撼动了南方士子的根本。</p>

又将馆选庶吉士纳入分制之列,此举无异于将自万历三十三年以来,南方朝臣把持朝政、独占科举优势的局面,直接割裂。</p>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