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第233章 关键时刻唐玄宗又掉链子
“郭子仪和李光弼在安禄山的屁股后面搞事情, 史思明想保护安禄山的屁股, 但却又有些力不从心。 安禄山对此自然不会无动于衷, 于是他迅速从范阳调派了一万郡兵、又从洛阳抽调了两万大军,前去增援史思明。 在得到了南北两路强大的增援之后, 原本被郭子仪打得灰头土脸的史思明,又开始支棱起来了。 他频繁的向郭子仪发起挑衅,意图挽回颜面。” “但郭子仪不是傻瓜,不会在敌军锋芒正盛的时候选择接战。 他们整日躲在深沟高垒之后, 任由史思明在外叫嚣辱骂,就是一动不动。 但郭子仪也没有闲着, 他其实一直在观察着史思明军队的情况。 等到他看见史思明的队伍变得军心浮躁、骄傲自满的时候, 他随即果断挥师,与叛军正面对决!” “郭子仪不是司马懿,史思明更不是诸葛亮。 倾巢而出的郭子仪一马当先、身先士卒,策马挑落叛军一步将。 唐军看到年近六十的主帅竟然如此生猛, 顿时个个深受刺激、嗷嗷直叫、奋勇搏杀! 这一战, 唐军斩首两千,俘虏五百, 彻底压制了叛军的嚣张气焰! 而敌人蔫头耷脑之时,却正是我军建功立业之日! 作为精通兵法的老将军, 郭子仪自然不会给叛军以喘息之机, 唐朝版的“游击战”,即将成为史思明此生挥之不去的梦魇!” “三百年后, 司马光为此战术总结了十六字方针: ‘贼来则守,去则追之,昼则耀兵,夜斫其营。’ 这与后世教员所提出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有着极为相似的精髓。 遭到郭子仪日夜不间断骚扰的叛军, 无法得到片刻休息的时间, 被折磨得士气涣散、生无可恋。” 看到这儿, 许多将领、士卒纷纷眼前一亮,道, “这是个好战术啊!” “又学到了一招!” “苏先生,能多讲讲兵法吗?俺也想当军神啊!” “就你也想当军神?当神精还不差不多!”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 视频继续直播, “天宝十五载四月, 郭子仪和李光弼在九门城南大败史思明后, 一路追击史思明到博陵。 史思明收集残兵固守,唐军攻城十日未下。 五月,郭子仪、李光弼撤围返回常山, 史思明率数万人追击。 郭子仪选骁骑五百人,边走边轮番诱战。 这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 经过三天抵达行唐, 叛军疲惫,只好后退。 郭子仪又乘机回军反击,与史思明大战于嘉山。 最终唐军大获全胜,斩首四万级,俘获千余人,缴获战马五千匹。 史思明在溃乱中跌下马来, 披发赤足,拖着断枪,狼狈逃回军营,随即逃往博陵。 李光弼乘胜追击, 进围博陵, 郭子仪则准备北图范阳。” “这是一次极具战略意义的大胜, 它在河北乃至洛阳地区,迅速引发了一连串的积极反应。 河北各郡军民受到此战鼓舞, 纷纷起义斩杀叛军守将,归顺政府军。 前线的安禄山后路被断, 渔阳籍的士兵们也开始军心动摇。 而潼关前线一直卡着动不了, 安禄山顿时进退两难, 甚至一度考虑要退出洛阳,回归范阳。” “一时间, 整个形势似乎已经完全逆转。 郭子仪与众将领,已经制定好了直接攻击叛军范阳大本营的作战计划。 只要潼关的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等老长官们能够继续拖住安禄山, 郭子仪就有信心釜底抽薪, 一举端掉叛军的老窝, 彻底平定这场叛乱! 胜利女神,似乎已经在向他们招手了!” “但是! 没错,又是意外来了! 俗话说: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只怕猪一样的队友; 不怕领导不懂行,就怕领导瞎指挥。 就在唐军即将完成逆风翻盘的好戏时, 老眼昏花的唐玄宗竟然为了脸面, 在错杀高仙芝、封常清二位名将,自毁长城之后, 又逼迫哥舒翰出关进攻, 结果导致潼关被破、长安陷落, 连皇帝李隆基都不得不拖家带口,狼狈出逃。” 狄仁杰和武则天微张着嘴,满脸的不可置信。 过了好一会儿, 武则天才出声问道:“狄国老,你说朕要不要提前弄死李隆基?” “……”狄仁杰沉吟半晌,这才回答道:“将来的事情不好说……因为换一个皇帝,不一定比李隆基做得更好。” “那朕要不要提前教导教导他,如何做一个好皇帝?” “您同意了?” “不同意,你就不认李隆基为主了?” 【转世重生】后的狄仁杰闻言,尴尬的摸了摸鼻子说道:“被您发现了……” “呵!男人!”武则天斜了狄仁杰一眼后,自顾自的抬头看向了光幕。 苏治继续解说道, “潼关陷落,唐玄宗父子出逃长安。 马嵬驿兵变后,宰相杨国忠被处死,杨贵妃被强迫自尽。 随后,唐玄宗与太子李亨在马嵬驿分道扬镳。 心灰意冷的唐玄宗李隆基远遁四川, 而太子李亨则被老郭的副手、朔方军留后杜鸿渐, 接到了灵武去登基称帝。” \"但唐肃宗李亨因为匆匆上任, 所以新组建的朝廷班子,颇为简陋。 文武官员很少,不足三十人, 城防组成,更是大部分都是老弱残兵。 在这样的局面中, 李亨别说对全国发号施令了, 他连自己的安全都很难保证。 李亨与郭子仪过去的交集并不多, 但在此关键时刻, 他还是只能向正在外征战的朔方军发出班师诏书。 他非常非常需要郭子仪这支能打胜仗的队伍” “此刻,胜利已经近在咫尺的郭子仪,再次迎来抉择时刻。 从军事上来看, 一鼓作气、彻底平定河北无疑是最佳策略。 但从政治上来讲, 新君的诏书,实际上又是对他忠诚度的试探。 新老板空降你的地盘上,并重新开基创业, 如果你迟迟在外不归,会让别人产生何种想法?” “正所谓君心难测, 加上唐末时期满朝佞臣, 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郭子仪不敢赌。 所以,他明智地选择了放弃‘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做法。 他果断地放弃已有的战果,从河北撤军, 带领李光弼等众将领,以及五万大军, 迅速赶往灵武行在,以响应新君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