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安史之乱老郭的表演舞台(1/1)

作者:权照

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第232章 安史之乱老郭的表演舞台

视频继续直播,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农历十一月初九日深夜, 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 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胡兵组成十五万大军(号称二十万), 催动渔阳鼙鼓, 掀起了震动史册的‘安史之乱’! 天下承平日久, 百姓累世未经兵灾。 因此,当他们看到叛军那‘烟尘千里、鼓噪震地’的威势时, 顿时便吓得六神无主、心胆俱裂。 沿途地方官或望风而降,或挂冠远遁,或被叛军擒杀, 无一能对安禄山的兵锋造成一丝有效的迟滞。 焦头烂额的老皇帝李隆基, 急忙发布勤王诏书,命令各地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叛军攻入长安。” “在此危急关头, 由于曾经长期负责北疆防务, 所以已年近六十岁的郭子仪被紧急召回。 他被朝廷任命为代理朔方节度使,负责从东面袭击叛军的侧翼。 这位本已退居二线的老同志, 竟然因此迎来了他‘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开挂时刻!” “提到‘安史之乱’,不得不再多提两句。 ‘安史之乱’源于唐玄宗李隆基对杨贵妃的专宠,对奸臣的信任,以及对朝政的忽视,结果导致了大唐朝廷的腐败。 而唐玄宗李隆基又在边镇设立了十个节度使, 总兵力近五十万, 但中央禁军却仅有十余万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 节度使逐渐获得了行政和财政权力, 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 “在安禄山造反之前, 皇太子和宰相,其实都已察觉到安禄山有造反的苗头。 杨国忠(算是干了一件人事)多次上疏揭示安禄山的野心, 这使得唐玄宗李隆基,也终于开始感到不安。 为了试探安禄山的真实意图, 杨国忠向李隆基建议召其进京,认为如果他有意造反,就会因心虚而不敢前来; 反之,如果他心怀坦荡,就一定会应邀前来。 李隆基采纳了这个建议,下旨召见安禄山。 不久,安禄山竟然真的如期进京, 这让李隆基心中的大石落地, 他庆幸自己没有错怪安禄山,于是在华清宫设宴款待。” “酒酣耳热之际,安禄山突然在唐玄宗面前放声大哭。 一边哭,他还一边抱怨自己作为蕃人,受到了歧视。 虽然他没有什么学识, 但唐玄宗并不嫌弃,还不断地提拔他, 可杨国忠等人却对他无端仇恨, 于是请求唐玄宗为他主持公道。 这一番动人的哭诉, 让唐玄宗对安禄山产生了更深的同情和信任, 甚至最后还授予他左仆射的高位。” 这时候,就连狄仁杰都忍不住诧异道, “这安禄山竟然还真的敢去京城?看来是我小瞧了他啊。” 武则天沉吟片刻后,说道:“安禄山奸雄之资,看来安史之乱,不简单啊!” 与此同时, 上了昏庸皇帝榜单的李隆基,此刻正咬牙切齿的问道:“安禄山找到了吗?” 姚崇躬身行礼道:“回陛下,尚无消息传来。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 “继续找!不把他碎尸万段,朕誓不罢休!” “微臣领命!” …… 视频继续播放,苏治解说道, “安禄山离开京城后,这才显露出他内心的胆怯。 他担心杨国忠在路上设有埋伏, 因此以最快的速度,返回了范阳老巢。 安禄山在京城的出色表现,使得李隆基对他格外的信任。 甚至每当有人上报说安禄山有造反的举动时, 李隆基都会怒斥报告者诬陷安禄山, 还将他们绑缚后送给安禄山处置。”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 控诉安禄山造反的人数不断增加, 甚至有人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李隆基这才如梦初醒,重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面对这一局势,李隆基决定再次采用杨国忠的计策,下令召见安禄山进京。 可惜,这一次安禄山,以生病为由推辞了。 安禄山知道,自己能够侥幸欺骗李隆基一次, 但第二次就不会那么幸运了, 所以他才不会选择再次进京冒险。 可见,此人虽然没怎么读过书,但鬼心眼儿却一点儿不比读书人少。” 读书人:“???” “见安禄山不肯前来, 李隆基于是又生一计,提出为安禄山的儿子赐婚,并要求安禄山前来认亲。 但安禄山依旧推辞不来, 这下子,李隆基才算是把一切都想通透了, 可遗憾的是,一切已经为时已晚。” “回到之前。 话说,‘安史之乱’爆发, 已年近六十的郭子仪,突然被朝廷点名披挂上阵。 国难当头,老郭自然也不扭捏。 他迅速披挂上阵, 并率领李光弼、高浚、仆固怀恩、浑释之等四员大将出兵单于府, 大破山西右玉县的静边军, 歼灭骑兵七千, 阵斩叛将周万顷并传首阙下, 从而取得了首战的胜利。” “初试锋芒后,老郭乘胜追击, 又在河曲击败了叛将高秀岩, 顺势收复了云中、马邑,并打通了东陉关。 这一连串胜利,使得唐军军心大振,士气高涨。 在铺天盖地的战败和求救报告中, 血压已经快要爆表的唐玄宗,难得听到了一点儿好消息。 于是他大手一挥,爽快地为老郭加封为御史大夫, 并鼓励他继续努力,为君分忧。” “当时, 安禄山的叛军已经占领了洛阳,甚至自称大燕皇帝。 时任常山代理太守颜杲卿被俘, 河北二十四郡中, 只有平原郡、博平郡和清河郡, 在其堂弟颜真卿的率领下,仍在苦苦坚守,但形势却岌岌可危。 郭子仪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率领万余朔方军东出井陉关支援河北。 他们轻松收复了常山,极大地提振了河北各地反抗军的士气。” “叛军二号人物、范阳留守史思明见势不妙, 连忙率领两万五千步骑兵,直扑常山。 两军对峙了四十多天, 经过多轮的小规模试探性交手, 结果双方谁都没有占到太大的便宜。 但常山城的粮道被切断, 人还可以勉强忍受,但战马却饿得尥蹶子。 面对缺粮的困境,李光弼只得写信向郭子仪求援。” “郭子仪收到求援信后, 火速集结起两万蕃汉步骑,赶到常山与李光弼一同夹击,并大败叛军! 此战唐军俘敌四千,缴获无数。 藁城和赵郡顺利平定,伪太守郭献璆被斩首祭旗。 至此, 政府军在河北战场的劣势,开始得到扭转。”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