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追光者第137章 昆曲的起源到传承
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元末明初形成“昆山腔”,嘉靖年间经魏良辅等人革新形成“水磨调”,至此昆曲成型。 万历年间是昆曲发展的重要阶段,涌现出大量优秀剧本,演出也非常繁荣。代表人物有魏良辅、汤显祖等。 昆曲舞台表演常用的乐器有笛、笙、箫、三弦、琵琶等。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唱腔、身段、舞蹈等,使其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许多文人墨客参与,扩大了昆曲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 朝廷曾颁布法令,禁止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这条法令的颁出,对杂剧造成了致命的打击,昆曲便在此时悄然生长。 王学左派打破程朱理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昆曲从思想大解放中寻找再次挺进的契机,它渐渐地从边陲小镇进入政治中心,这便是昆曲发展的又一转折点。昆曲以其优美的唱腔、丰富的表演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喜爱和追捧。 万历皇帝后期沉迷于个人享乐,在后宫与众多女子寻欢作乐。大兴土木修建宫殿、追求珍奇异宝、沉迷于酒食宴乐等。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许多教师因俸禄微薄而放弃教职,转而投身文学创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文学创作的队伍和作品类型。 由于万历皇帝对戏曲的喜爱,昆曲在宫廷和民间都受到了重视。昆曲的优美旋律和精致表演形式,成为了当时社会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魏良辅等人对昆曲的改革创新,使其在音乐、唱腔和表演上更加完善,吸引了众多观众。昆曲的发展也为后世戏曲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技巧对后来的京剧等剧种产生了深远影响。 汤显祖(1550 年 —1616 年 ),江西临川(今抚州市)人。出身于书香门第,14 岁进学,21 岁中举。不仅古文诗词颇精,还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 汤显祖的仕途坎坷,曾多次参加进士考试,因拒绝宰相张居正的延揽而屡次落第。直到万历十一年(1583 年),张居正去世后第二年,33岁才考中进士。踏上了仕途,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等职。 万历十九年(1591 年),他上《论辅臣科臣疏》批评朝政,被贬至广东徐闻县典史添注,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万历二十六年(1598 年),他弃官归里,此时48岁的他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 汤显祖在戏曲方面成就颇高,被誉为“中国戏圣”和“东方莎士比亚”。其“临川四梦”包括《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紫钗记》约载 1587 年完成,取材于唐人蒋防传奇小说《霍小玉传》讲述了邪恶权臣对李、霍二人感情的强势破坏,批判了当朝腐朽勾结的邪恶势力,同时也表达了对“情至”的褒扬。 《紫钗记》是汤显祖“临川四梦”第一梦,创作完成后受关注程度相对较低,其选本传播甚至在清代出现了上百年断档。在近现代《紫钗记》作为汤显祖的早期重要作品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并被改编为了粤剧、昆剧、赣剧等剧种。 《牡丹亭》完成于 1598 年,是临川四梦的第二梦。 这部剧讲述了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在封建礼教的禁锢下,内心却充满对自由和爱情的渴望。她受《诗经》中“关关雎鸠”的触动,在游园后梦到与岭南书生柳梦梅在牡丹亭幽会,从此相思成疾,最终香消玉殒。 柳梦梅进京赶考借宿观中,拾得杜丽娘的自画像,与她的鬼魂相恋。后来杜丽娘死而复生,两人结为夫妻,但杜宝却不承认婚事。最后柳梦梅高中状元,在皇帝的做主下,杜丽娘和柳梦梅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深刻地展示了人的自然本性与封建社会道德的冲突,被翻译成英、德、日等多国文字广泛传播。 历史上对《牡丹亭》的评价颇高,“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等。 民间刊刻技术发达,商业出版兴盛,重刊出版经久不衰。清代也未对其大规模禁毁,基本没有受到清末动乱的过分冲击,流传过程较为顺畅。 《南柯记》约 1600 年问世,取材于唐传奇《南柯太守传》。它以梦境写人生,以虚幻写现实,通过淳于棼梦入蝼蚁之槐安国的故事,揭露了朝廷的骄奢淫逸、文人的奉承献媚等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具有深刻的讽世意义。这种以梦喻世的手法,在古代文学中是比较独特的。 虽然写的是蝼蚁世界,但人物的行为举动均依据人情之常,借此深刻、形象地比喻和影射现实社会。 《邯郸记》成于 1601 年,取材于唐人沈既济的传奇《枕中记》。“黄粱一梦”这个美妙而又充满哲理的词汇就出自《邯郸记》。卢生在吕洞宾给予的瓷枕上沉沉睡去,梦中经历了娶妻生子、考取功名、官场沉浮,享尽荣华富贵,仿佛度过了漫长而精彩的一生。然而,当他从梦中醒来,才惊觉这一切不过是一场虚幻的梦境,就如同煮熟一锅黄粱饭的短暂时间里所做的一场大梦。 人生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可能都如这梦中的景象一般,虚幻而不真实。让我们在追求梦想和目标的道路上,保持一份清醒和淡然,不被短暂的虚荣和浮华所迷惑。 “临川四梦”以浪漫主义手法,反映了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除了汤显祖还有梁辰鱼的《浣纱记》也是昆曲文学的重要代表。这部作品将改良后的昆曲融入其中,侧面映照了魏良辅改造昆曲的成功。 除了汤显祖和梁辰鱼的佳作,还有许多其他剧作家的作品值得关注。 张凤翼的《红拂记》以李靖与红拂女的爱情为主线,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梅鼎祚的《玉合记》,辞藻华丽,情感细腻,深受观众喜爱。 陆采的《明珠记》讲述了一段传奇的爱情故事,其剧情曲折,引人入胜。徐复祚的《红梨记》,将爱情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反映了当时的世态人情。 汪廷讷的《狮吼记》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展现了夫妻之间的关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昆曲文学作品不仅在舞台上大放异彩,而且通过文字的力量传递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昆曲作为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起源于元朝末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明朝嘉靖年间,昆曲焕发新生,这主要归功于杰出的昆曲音乐家、改革家魏良辅。他原本学北曲,因自觉造诣不及北曲名家王友三而转习南曲,据说曾十年未曾下楼出门专心学习。 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大胆革新,吸收了当时流行的余姚腔、弋阳腔、海盐腔的特点,形成了新的声腔,被称为“水磨调”,还为昆曲定下了“字清、腔纯、板正”的“三绝”标准。 魏良辅的女婿张野塘用昆山腔唱北曲,即“北曲昆唱”,进一步扩大了昆山腔的影响。后来召开的声场大会上,魏良辅大获全胜,使昆山腔彻底出名,自此成为曲者歌者必须学习的唱法,甚至逐渐成为正统。 明朝时期,朝廷颁布法令限制杂剧的发展,这为昆曲提供了生长空间。王学左派打破思想禁锢,昆曲借此契机从边陲小镇进入政治中心。 屠隆的《彩毫记》,将李白的传奇人生搬上舞台,展现出诗人的豪情壮志与浪漫情怀。周朝俊的《红梅记》,情节扣人心弦,以李慧娘的爱情悲剧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郑若庸的《玉玦记》,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曲折的情节,揭示了人性的善恶。高濂的《玉簪记》,描绘了道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的爱情,充满了喜剧色彩。 这些作品风格各异,有的豪放不羁,有的婉约细腻,但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它们共同构成了明朝昆曲文学的绚丽画卷,为后世戏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清朝初年,统治者鼓励昆曲等艺术形式的发展,康熙帝曾下旨促进昆曲的发展,使其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昆曲的发展达到顶峰并开始走向由盛反衰的转折点。清朝时期,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问世。 2001 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此后,《临川四梦》等昆曲作品也多次在国内外进行演出,受到广泛赞誉,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昆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昆曲的代表人物众多,如魏良辅、梁辰鱼、沈璟、沈自晋、沈自征等。梁辰鱼将改良后的昆曲融入到创作中,其万历年间的代表作《浣纱记》侧面映照了魏良辅改造昆曲的成功。 沈璟是吴江派的代表人物,于万历二年进士,历任兵部、吏部主事、员外郎等职,后告病还乡,致力于戏曲声律研究并编写传奇剧本,自署“词隐生”,着有《属玉堂传奇》十七种,今有全本的只存七种,代表作有《义侠记》等。沈自晋是沈璟的侄子,所着传奇《望湖亭》最着称。沈自征也是沈璟的侄儿,仿元人作北曲《渔阳三弄》,时人评为明代以来北曲第一。 昆曲的旋律、音调、唱词等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它代表着自元朝末期到现在甚至未来的文明。其发展既受社会情况推动,也与专制统治的引导有关。它开拓了百姓的思维和眼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后世,昆曲依然有着重要的地位,许多昆曲演员和爱好者致力于传承和发展这一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