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夏侯弃子第440章 巴蜀汉中(重写)
一支精锐的核心到底在哪里?是军队的士卒?是装备?又或者是士气?后勤粮草供应? 一支军队的精锐与否,最重要的是让这些士卒敢战,能战。 魏延为了这支精锐部队,在汉中陇西的军队中选拔了5000人进行了山地作战训练,又特意上书洛阳,为这部分精锐士卒提供了土地等保障,又从王平那边抽调了300精锐作为教习,教授这些人山地行军和作战的经验。 眼下底层的普通人还能够通过参军,立下军功改变自己的命运,通过立下军功,获得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土地,虽然这份土地,可能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被有些人兼并。 魏延给这些人配备了最合适的装备,3000人全部都是轻甲、手弩、刀盾、匕首,长矛长枪在这种山地战和丛林战中似乎没有太大的作用,但是一旦出了山林之后列阵而战又少不了长枪长矛,为此,魏延还特意找了工匠过来,让他们将长矛截断成3截背在身上,一旦遇到敌人接战,可以快速的将长矛长枪拼接在一起。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什么是养兵?不是让你们每天睡觉吃饭,是要每天多加练习。只有平时多流汗,到了战场上,才能少流血!” “所以不要抱怨,你们如今已经被选拔出来了,3000人,你们3000人是汉陇精锐中的精锐,不要辱没了精锐,不要丢了自己的脸面。” “想想你们家中的妻儿,你们自从被选拔成为了精锐,家中就直接多分了土地,还有人帮你们耕种,家中的税赋全免,即便战死了,给你们的免税政策也会持续到你们家中长子到十六岁。” “说得难听点,就是等于你们已经将命给卖了,这个卖命的价格比普通的士卒要高,可同样,你们所要面对的战斗也会更加的残酷。” 经过了一年多的磨砺,这支军队已经初步成型,本身就是从各军队中抽调出来的精锐,不乏战场经验,可魏延还是不满意,为此,还特地找猎户出身的士卒多番询问情况,到底山林中需要哪些能力。 这次特意给这3000人加了绳索攀岩和山地行军的内容,目的就是想要让这支军队具备全方位的能力,尤其是山地行军的能力。 这次王平的行军绕道能成功,那是因为王平本身就是宕渠人,到了巴西宕渠就有人接应粮草,即便如此,还是在山地行军中损失了三成人马。 而魏延如今选择的路线可是比王平当初选择的道路更加艰难。 “你们几个是跟在我身边的老人了,几位又是跟随过王督军穿山越岭的,这条道路必须要查看明白,这条路有多难走,需要准备些什么工具,背多少的粮草,等等,你们都要一一给我罗列出来,最好还能够沿途来回,在路上做下一些标记指路。此事非一朝一夕之功,不管诸位生死,我都给诸位记功,若是真有了什么意外,我魏延活着一天,就保诸位家小一天。” 因为这条道路难走,魏延相信,这条路蜀军必然不会前来查探,可说不得会在这条山路的路口设置下兵马,这些消息都要去查探清楚。可这路途艰险,说不得就会出什么意外,魏延打算花2-3年时间查探清楚这条道路的具体情况,然后再将需要带的东西尽可能的都带上,粮草也好,工具也罢,确保万无一失。 自己虽然养得起这些人的家小,若是能够少死一些士卒,那就尽可能的少死, “大人放心,我等必然将这路线探查清楚。” “时间上不着急,你们小心行动,莫要惹得那些探子察觉。” 就这么一支50人左右的小队就这样成立了,开始了自己查探道路的使命。 ———————— 诸葛亮此刻巡视到了剑阁,看着剑阁雄关,在少了汉中作为前哨基地之后,剑阁的雄险成了蜀中最后的保障,可同样也成为了制约北伐的道路。 “此地甚好,就是这地少了一点。” 爬上了剑阁平坦宽阔的山顶,诸葛亮大致的查看了一下,这些耕地如果能够开发出来,养活个几千兵马不在话下,可是若是要上万,那可能就力有不逮了。 几千人马,凭借着剑阁雄关,守住应当问题不大。 “高将军戍守辛苦,如今剑阁乃是我成都门户,若是剑阁再失,那就只能靠葭萌关了。” “此乃末将分内之事。” “眼前这片地方,若是能够尽数开垦出来,最多恐怕能够供养数千兵马,此地士卒若是能够自给自足,解决部分军粮,对于蜀中恢复元气也是好事情。” 下山后,诸葛亮对高翔耐心的说着,高翔明白军粮运输的困难,也知道此地易守难攻,能够将这些土地开发出来,有利于长期防御。 “末将遵命。” 诸葛亮离开了剑阁之后,又迅速乘船前往巴东,到了巴东之后,宗预出城迎接。 诸葛亮入城后休息了一晚,写好,然后再通过印刷,在蜀地散布,如此一来,也能够达到宣传大魏正统的目的。我可是听说了,在益州人的信中,山阳公可是已经死了,即便是曹丕,也是被陛下杀了,这坟头的草都老高了。” 说完这个,夏侯信看了看曹叡。 “胡扯,我曹氏代汉乃是天命所归,朕什么时候杀了山阳公了,什么时候杀了二叔了?” 一提到自己居然被污蔑了,曹叡的心头就有些不太好受,心中想着诸葛孔明可恨,居然如此编排自己。 “所以,正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让益州人知道,曹氏代汉乃是天命,而且还善待了汉室,允许其保留宗庙社稷,这些话说得多了,甚至还可以让山阳公自己撰写文章,咱们帮忙在益州散布,如此一来,益州的人心就更加混乱,不知道该相信谁,而有朝一日,若是这些人发现自己被诸葛亮他们骗了,那陛下觉得,他们会不会反了?” 夏侯信如是说着。 “好计策,可是真要是施展,恐怕极难,先不说别的,山阳公会不会同意写这么一篇文章,就是两说。” 曹叡摸了摸自己的胡子。 “何须山阳公亲自动手,只需要证明山阳公还活着就是了。” “计将安出?” 一听事情居然这么简单,曹叡就有了兴致。 “陛下如今登基已经五年,明年便可以再次举行科举,陛下完全可以将科举的消息在益州散布,然后再张榜为新科进士贺喜之际,邀请山阳公一同出席即可,这中间只需要数十名蜀中士子中举即可,然后选择其中人员,给益州的家中写信,尤其是要将山阳公还在世的消息传递回去,到时候就看孔明如何应对了。” 曹叡立刻就想明白了其中的关键,到时候诸葛亮恐怕是杀也不是,放也不是。若是放任,那就是说明诸葛亮之前所做的事情全部都是错的,包括给刘协的愍的谥号都是一场笑话;可若是严格控制,这就越发证明诸葛亮的心虚。 “这个计策好,蜀中道路艰难,如今便可以开始着手了,让那些在蜀中不得志的士子走出巴蜀之地,到我大魏来任职。” 曹叡立刻就同意了这个做法,并且让夏侯严负责将这个消息散布出去,这次只要能够引来一个益州士子,自己也要让他生出,不为别的,一切都为了一统天下的大业服务。 所以,即便没有正面交战,各种经济战和舆论战都要给他们加上,让他们疲于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