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大宋诸谍事(1/1)

作者:甘庄柳下

梁山不老第73章 大宋诸谍事

闺房密事,不必再提。

趁着这会往军帐走的路上,闲暇无事,我想回答有人问过的一个小问题:宋朝有间谍之事吗?

铁牛告诉您,据史书记载,宋朝是有间谍之事的。不但宋朝有,早在几千年前的夏朝就有了间谍。套用一句老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那么,铁牛也想说:“有人的地方就有间谍”。

据记载,一位名叫“女艾”的女性将领,受启的后裔“少康”派遣,前往篡位者“寒浞”的统治区打探情报、了解民情。依靠女艾传递的情报,少康出兵后势如破竹,诛杀了寒浞,重新光复了夏朝,史称“少康中兴”。女艾,就是中国历史上当中,田赐详细论述了间谍的重要性,并引用唐朝李靖利用间谍大败突厥的事实,建议朝廷重金招募间谍,派往北部契丹,分化瓦解,使辽国内乱,以达到边境和平之目的。

宋真宗咸平初年,为了适应与契丹的战事需求,在雄州(今保定雄县)设置了谍报机构——机宜司,用来刺探契丹的军事情报,这是北宋历史上,要给义天来访以政策上的重视和支持。但当时苏轼上奏哲宗和朝廷,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的这份上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国家文化信息的安全的文件。其大意如下:按以前的规格接待义天,花费巨大,地方被骚扰,劳民伤财;高丽人停留时,可以图画山川,购买书籍,恐怕是契丹人指使的,给国家与契丹对战留下隐患;应该对义天来朝警惕;要求朝廷对暗中与高丽勾结的僧人和奸商给予严办。当时哲宗皇帝立即采纳,朝廷开始执行,于是义天入宋的接待和活动都受到了限制。可即便如此,事情还是出乎了苏轼的意料之外!第二年,苏轼的弟弟苏辙出使辽国时,惊奇地发现“宋朝民间印行文字多已流传在彼(辽国)”。回到了宋朝,兄弟俩意识到,涉及国家安全的宋朝的政治、军事机密已有人出卖给了契丹人。

苏辙立刻给礼部提出意见,内容包括三方面:1、涉及国家安全和重要信息的图书的出版、印行要严加禁止或监督控制;2、转运使、开封府、国子监等机构防止涉密图书文字流传到国外;3、各州县、监司、国子监机构监督民间雕版印刷书籍。这恐怕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出版发行的审核许可制度,也是最早关于国家文化安全方面的保密政策了。

后来,朝廷在苏轼、苏辙的建议下,削减了高丽外交使馆的人数、停留的时间。规定如果高丽人外出买的东西发现有违禁品,立刻委婉没收,给以相应的钱数;如果书店把涉及时政或边防的书籍出售给高丽人,就要查封。这下高丽使者蒙圈了,但贼心不死,暗的不成,就明的来,厚着脸皮烂脸要求看《太平御览》,此书可是北宋各个方面的资料总汇,所以当时苏轼领导的礼部“以禁书难为传示外国,故不许”。虽然高丽多次重金求购《太平御览》,但是一直没有得逞。可是元佑八年(1093年),高丽人又死皮赖脸地要求购买《册府元龟》《太学敕式》等书籍,这些书可是关于北宋政治理论及其制度建设的书籍。北宋朝廷对于卖不卖书形成两派:以苏轼领导的礼部坚决反对,苏轼专门罗列了卖书的“五害”:经济上得少失多;过程暗损民力;高丽所得必为契丹所获,等于借寇自盗;国家虚实被窥测;可能授人以柄。他认为如果北宋的政治动态、社会虚实这些情报都被契丹掌握的话,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太大了。但不久,苏氏兄弟因党争被贬岭南,这场维护国家文化与信息安全政策、反对高丽间谍的运动戛然而止。于是,北宋大量国家文献流入高丽,再转到辽国,给北宋的外交带来了巨大麻烦。

辽国在燕京府设有专门的间谍机构,为辽国制定对宋政策提供依据。不仅仅是辽国间谍在宋朝活动猖獗,西夏、金都不断地向宋朝派遣间谍。这些间谍都以不同身份伪装潜伏宋境,伺机而动。最有名、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秦桧。金人以秦桧为内奸,在南宋朝廷内部竭力推行投降路线,百般打击抗金力量,杀害抗金将领岳飞,使得金国不费一兵一卒就成功地解决了前进道路上的一大阻碍。这是后话,不提也罢。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间谍斗争的严峻形势。直至辽弱金兴,北宋才真正认识国家安全受到的威胁,才有人想起苏氏兄弟的国家安全策略,但为时已晚。

听到这里,你还敢问,有宋一代有没有间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