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开局世子,黛玉青梅竹马第840章 永安帝:比朕优秀的都该死
水溶远远的就看见了穿着金甲一马当先的郑文。 跟着皇帝一番作秀拍造型之后,又熬过了皇帝又臭又长的讲话,水溶这才觑着空凑近了郑文,伸手拍了拍他的盔甲。 “文文你今日可是格外的闪闪发光,都快变旻旻了。” 郑文重重的呼出了一口浊气,一边擦汗一边扇风。 “美丽累人啊!我都快变成六六了。” 水溶“噗嗤”一笑: “是因为累劈叉了吗?” 郑文给了水溶一个你真是懂我的眼神: “咱这次可是水军啊,天知道为啥要穿着这么重的铠甲。” 水溶悄悄伸出手,不着痕迹的帮郑文撑了撑重量,同时朝着一侧昂了昂下巴: “你没瞧见那边吗? 一水的画师都在奋笔疾书,当然是为了入画好看喽。 一个黑黝黝,一个金灿灿,你说哪个更好看?” 郑文抬眼望天: “与其遭罪,那我宁可丑点,反正用脚丫子想都知道,主角肯定是陛下,我估计连个脸都露不出来。” 盛大的献俘之后就是豪华的宴会。 水溶忍不住想要问问远在地下的手串帝,尸骨未寒的时候看着好大儿嗨皮蹦迪是个什么感想。 各国的使臣瑟瑟发抖,对皇帝极尽吹捧,听得永安帝志得意满,仿佛这胜仗都是他亲自打的似的。 多亏了礼部的众人苦口婆心,皇帝才没有真的接着奏乐接着舞。 虽然是水溶因为先皇病重驾崩被提前召了回来,但是功劳半点少不了他的,谁让他是主帅,而他离开倭国之前,大的战争都大致打完了呢。 所以作为首功,这封赏打头的就是水溶。 作为异姓王,皇帝肯定不能自找麻烦给水溶升爵位,不过以水溶的功劳,小明同学喜提年纪最小的世子,而且铁板钉钉的将来无需降爵承袭。 可以说北疆王代代功高,硬生生把一个降爵承袭的爵位给干成了铁帽子。 想一想已经没落到查无此人的东平王府,兵败夺爵的南安王府,获罪造贬的西宁王府,北静王可以说是一枝独秀。 所以,哪怕水溶已经尽量低调,弱化自己的功劳,将军功分薄给底下人,看见英姿勃发的北静王,永安帝那敏感的小神经久违的又动了。 北静王会不会造反? 大概不会! 但是他有能力欸! 疑心,忌惮,阴暗,扭曲,嫉妒,他竟然比朕优秀,罪该万死啊! 可惜干不过也没理由,司徒恒的阴暗心思又怂唧唧的缩了回去。 …… “陛下~” 万春菲百传千回的一声呼唤,让失神的皇帝收回了乱飞的思绪。 “今日大好的日子,您怎么不开心,是哪个不长眼的惹您生气了?” “爱妃!” 司徒恒紧紧揽住贵妃,比起仿佛泥塑菩萨一般规矩成精的皇后,还有那些出身高门大户的世家贵女,万春菲这个一切都只能倚靠他的小女人才能让他放心的宠爱,并且找到作为皇帝的成就感。 “你说,若是有一个人,朕不喜欢他,却又拿他没办法,那该怎么是好?” 万春菲微垂的眼帘之下,眸子中满是沉思之色。 皇帝说的是谁呢? 想到今日的宴会是为了什么,万春菲大胆的猜测,这个让皇帝寝食难安的人很有可能是北静王。 没有人比她更加的明白皇帝是多么的自卑又自傲,那副礼贤下士的皮囊之下掩藏着的全都是嫉贤妒能。 纵然是猜错了也无妨,她可以试探一二。 “陛下您可是天子,若真的不喜哪个人,有的是人愿意为您分忧。 您若要处置谁,不就是动动嘴巴一句话的事儿,妾相信,您如今这般纠结犹疑不过是心怀慈悲之念,不忍心处置那人罢了。” 司徒恒自然不会告诉贵妃,他其实拿许多大臣都没办法,贵妃把他当作是天神,他又怎么忍心打破贵妃心中他英明神武的形象呢? “唉,爱妃说的是,那人并无大过,朕想要给他一次机会。” “陛下果然胸襟宽广,妾真是敬佩不已。 那些朝政大事妾不懂,但若是妾宫中有哪个人妾不喜欢,要么随便栽个小错,将她撵出去。要么,就委以重任,但是把她派的远远的。 不是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嘛,眼不见为净,耳不听为清!” 万春菲心说,若是北静王,那可就更好了,把他弄出京城,正好方便她实施计划。 司徒恒果然龙颜大悦: “哈哈哈,不过,好主意,爱妃你果然是朕的解语花、忘忧草。” 他就喜欢贵妃这种不矫饰的性子,就算有什么坏心思都对他敢直言不讳,不像其他人,仿佛戴着厚厚的面具,让人见了就心累。 “爱妃,春宵一刻值千金!” …… 见皇帝的眼下挂着浓重的黑眼圈,众位大臣不禁猛皱眉,这还没出了先帝的孝期呢,皇帝也太不讲究了。 忍不住宠幸后宫也就罢了,还这般一脸颓靡之色的来上朝,简直是对他们的挑衅。 有头铁的御史正准备出列,就见赵刚不着痕迹的看了一眼,微微摆手拦住了他们。 只要不搞出孩子,就揣着明白装糊涂吧! 事到如今,百官对皇帝的要求可谓是一降再降。 水溶没想到,针对胥吏之事,第一个被点名汇报的竟然是他。 上有首辅,中有内阁,下有六部尚书,胥吏的事什么时候轮到他一个军机处浑水摸鱼的来指点江山了? 皇帝难道是捧杀? 水溶把他奏折上提过的内容又拿来复述了一遍,无非是引入监察机制,规范办公流程,严惩不法恶吏,对官员增加连带责任。 除此之外,针对胥吏代代相传,根深蒂固,水溶又提出了一个釜底抽薪的法子。 “之前的恩科才落下帷幕,两万余人取中唯有三百,虽说举人也可授官,但是更多的读书人却就此闲置,这是极大的浪费。 而朝廷又苦恼于胥吏良莠不齐,臣以为不如取东补西,一石二鸟的解决这两个问题。 让那些举人秀才逐渐取代胥吏。 但十年寒窗,一步登天,吏和官可谓是天壤之别,学子们恐怕大部分都一心考取进士以图授官,从而无心担任吏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