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单兵火箭筒和迫击炮(1/2)

作者:一只小牛奶

四合院:眼红系统,全院人麻了第277章 单兵火箭筒和迫击炮

一提到单兵火箭筒和迫击炮,自然就要追溯到它们的发展史了。

单兵火箭筒其实早在二战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雏形,当时盟军为了对抗重型装甲目标,就常常使用一种名为\&ot;无引导导弹\&ot;的简易火箭弹进行突击。

这种火箭弹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它主要由一个燃料箱和一个折射式火箭发动机组成。点火之后,高温高压的燃料会通过喷管喷射而出,产生反作用力从而推动弹体向前飞行。

虽然它的体积较大、重量也不轻,但那种砰砰作响般的冲击力,却足以击穿坦克或城墙建筑上的射击孔。

当时的盟军士兵们就手持这种笨重的\&ot;无引导导弹\&ot;,顶着炮火对着德军的重型装甲目标猛烈射击。

只要弹体能精准命中目标,在那种近乎火山爆发般的冲击力下,即便是最坚固的装甲也将不攻自破。

可以说,这种初级的单兵火箭筒就是未来反坦克武器的开山之作。

不过由于当时的技术所限,这种\&ot;无引导导弹\&ot;的射程较短、精度较低,因此只能用于近距离袭击。

直到战后一段时间,随着新型火箭发动机和制导系统的出现,单兵火箭筒的性能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有了航迹跟踪制导和热像仪远程瞄准,它的射程可达数公里,命中精度也大为提高。在现代反恐战争中,这种火箭筒更是成为了突击分队的\&ot;利器\&ot;,只需一枚火箭弹就能精确摧毁装甲目标。

至于单兵迫击炮,它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当时双方为了对付敌方的壕沟阵地,都在疯狂研发一种新型的迫击武器。

与坦克大炮凶悍的火力不同,迫击炮的特点是将迫击炮弹高高抛射到空中,从容器顶部压迫而下,从而克服了平射炮的射界死角。

只需在敌方阵地上空投射一枚迫击炮弹,那种笔直高抛的炮击轨迹,就足以将坚固的阵地化为火海。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种迫击炮的原理得到了迅速发展。

许多国家都开始大量装备各种型号的迫击炮,用于对敌方人员或者设施进行袭击。

二战期间,汉斯猫在重型迫击炮上做出了突破性创新,还配备了专门的观测车辆协助瞄准,将迫击炮的射程和精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之后,随着各种先进技术的运用,如激光测距、自动化瞄准等,迫击炮的射程和精度再次获得了大幅提升。

从60年代开始,迫击炮就成为了各国陆军的标配火力支援,在密集城市环境中尤为实用。

然而它的射程和携带性一直是其最大的缺陷,这也正是赵阳准备要改变的地方。

可是在60年代初的种花家军队中,无论是单兵火箭筒还是单兵迫击炮,都还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

当时单兵最多只配备有一种极为简陋的反坦克火箭筒rpg-2,它的底箱就是木质结构,射程只有150米,属于真正的近程武器。充其量只能对付一些轻型装甲目标,面对重型装甲目标就显得无能为力了。

至于迫击炮,当时种花家陆军装备的只是60毫米的1942式迫击炮。

这种炮体完全采用钢铁制造,才仅仅重达40公斤就已经相当笨重了。

炮口虽然火力猛烈,可惜射程也仅有800米左右,远不如后世的迫击炮先进。

而且它缺乏任何先进的瞄准和引信系统,射击精准度极低,真打起来肯定会浪费无数炮弹。

更重要的是,这种60毫米的迫击炮系统根本无法做到真正的单兵携带使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