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发展的瓶颈林阳的新计划(1/2)

作者:一只山竹榴莲

四合院:开局先打断何雨柱的手第255章 发展的瓶颈林阳的新计划

林阳回到办公室,看着桌上堆积如山的公文,不禁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这是他请假回来后的第一天。

眼前一片狼藉的桌面显示出,这几天工业部为了全力推广他研发的顶底复吹转炉技术,各地汇报而来的材料几乎淹没了他的办公桌。

林阳随手拿起一叠厚厚的文件翻阅起来。

那都是各地钢铁工厂关于转炉建设进度的详细报告,上面用数据和图表列举出各区域的项目进度、存在问题和提升效率的对策建议。

光是数量就高达几十份之多。

林阳很快浏览完其中的几份报告后,不禁会心一笑。

这说明在他请假期间,转炉技术传播和应用的进度非常迅速,各地的钢铁工人都在争分夺秒地建设转炉,力求尽早提升钢铁产量。

这正是林阳最为欣慰的。

这项改革命的新工艺一旦批量应用,势必会成倍地提升国家的钢铁产量,直接带动相关行业和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到时,种花国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钢铁繁荣时代。

但与喜悦之情同时,林阳也深知,迅猛增长的钢材产量同时也会衍生出另一个严峻的问题——加工设备跟不上。

现在钢铁原料的供给已不再是制约发展的瓶颈。

转炉的应用必将在很短的时间内使钢材产量翻上两三倍。

但是,如果加工钢材的机床设备和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还停留在当前的状态,那对快速增长的钢材加工需求就将力不从心。

一旦加工环节跟不上,过剩的钢材也将成为新的瓶颈。

林阳沉吟片刻,很快得出了结论——现在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大力推进工厂的自动化改造和升级。

要实现真正的柔性生产和智能化车间,就必须大规模地应用数控技术,让机床设备拥有快速切换生产工艺的能力。

目前大部分机床依然是通过简单的打孔编程来实现基础的数控功能。

但这种编程方式有着明显的弊端,对于不同产品型号,都需要重新编写相应的打孔指令,不仅麻烦费时,而且容易出错。

每次产品更替都需要重新编程调试,很难实现柔性变批生产。

如果能够研发出更先进完善的数控系统,并在机床上配备小型的微处理机,就可以通过软件形式输入不同的加工指令,实现快速切换不同的生产模式,大大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和适应性。

这将是实现真正的柔性自动流水线生产的关键所在。

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当前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缺乏微型计算机。

要制造出比第二代计算机还要小上数倍的微型计算机,就必须大规模地应用集成电路技术,也就是微芯片。

如今的计算机还都是由个别离散的晶体管和电子元件组成,体积非常庞大。

要进入微型计算机时代,就必须制造出集成电路芯片,将更多的晶体管和电子元件高度集成,安装在一块约为指甲盖大小的微芯片上,一个芯片上就可以集成成千上万个电子元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