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域第44章 愿一直陪
我们就这个相,和着相的问题,又讨论了一个下午。讨论时,我问她会不会因为我一直说我理解的法,令她生出枯燥感来。她告诉我:“如果你不说你理解的佛法法义,反而会觉得我们的交流是无趣的!”</p>
她紧接着,又回复我道:“感恩遇见你,你真名我的恩师。与你相处我实有所得,并对我以前不能尽解的诸多义,又有了新的认知。过去的我,也曾经执着过很多事物,现在想起来,都不明白为什么当时会那样。”</p>
我回复了她语音,对她说道:“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在无常的因缘里,由无常的因,显化着非无常的果。缘起本就是无常的,所以我们不必去介意那些缘起中是否有执着。当我们放下了那些执着时,当下便是于那一个境界中的解脱。过去一切行为,不过是习性所养成的,这里边有善行也就可能有恶行。我们只要能放下对过去的执着,并不困在过去的境界中,才能在当下的生活中更好的去修行。世间所有相,都有法理蕴含于其中,只是我们要从这些相中去识别并找到它们。找到后,我们通过自己的深悟,从中能知道如何能令自己的无明不再造业,我们不受业报的苦时,我们就是于相应的境界下得到了解脱。过去心不可得,因为住在过去,以着成执时,我们只会与当下所感形成一种不对应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由不对应,就名是颠倒的,就显了虚妄性。佛陀为我们找到了去除这些颠倒见,灭度我们无明对虚妄的贪着的法门,我们只要依法而修就好了。这个修行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习性养成的过程,只是我们是依八支圣道去养成了正见、正行等的习性。月入水中成了影,我们能见却不能从水中捞月,就是因为这影是水的镜像,是水映月影而成,非真有月入水中。所以,我们无法从水中捞月。而这种现像,就是我们颠倒见了水中月影,却以为是实际有而成就的。如我们生活虽,好多虚妄的性被我们自己贪着着,我们却以为是真实。这时,我们想得到真实时,却因我们贪着了虚妄为因,成就了得虚妄的果。再以得虚妄的果为因,我们于真实实无所得。如果我们真实想得快乐,却贪着了快乐这个相中虚妄的性,那我们就不能于快乐得到真实得,而于快乐的虚妄于乐的倒相苦实有得。快乐既然成了虚妄的,那对应的就是非快乐,那不就是苦吗?所以过去了,我们如是观照,并觉见了自己成执的因,在当下的生活中,去修正这个虚妄成苦的因,我们就是于修行中,于当下境界实有得乐了。”</p>
我发完后,她过了一会儿,才对我说道:“磊哥,你这样一说似乎我对过去心、虚妄、颠倒梦想又有了新的认知,感恩你所予。”</p>
我们后来又讨论了四无量心等一些法义。在讨论的过程中,她对我说:“磊哥,我感觉这一两天你又精进了许多。你的进境让我有些惊讶,但又有无限的随喜。”</p>
我对她说:“谢谢!我也要感谢你的一直陪伴。因为,你的所有问题也好,我们讨论的话题也好,是目前唯一可以让我有机会就我所了义的法义,做一个系统的、细致的表述和自我观照的。于这些讨论中,你有所得,我亦有所受益。所以佛法的修习,其实是一个互益的行为。我为你说时,我也是在为我自己说了一次,故这也是佛说一味平等的又一层真实意思。我没有度了你,你也没有度了我。是我们把我们的见给了彼此后,我们自己的心,成就了对真实正确的认知,相互利益成就了我们对一些相的深思。于是,我们在相互讨论和参学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相互布施于对方时,由舍彼此各自实有所得。那么由此,我们应当对舍得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以为,说法也好,参学也好,都是我们在这一个相里,对机所取的各有所得,各有所益的一个过程。但有一个前提,是我们要信任对方,这样才能领受对方所说的见。并于见中自己参悟,实有所得。所以这个领受的前提,是信,然后是于信中,有所取后,能自己从中悟到正见,并非盲从。由此有所乐,才能愿意,信受奉行。当我们不能懂时,应当以谦心去听,听到我们懂,或我们不懂时,再去悟到。于所有见,我们才能不错失正,才能不困于邪。”</p>
她在我说完这些后,对我说道:“必须滴!我会一直陪着你。”我看到后,是有些奇怪的感受生起的……</p>
喜欢堂域请大家收藏:()堂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