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皇帝内经第67章 古文解析:咳论篇第三十八
一、《皇帝内经》原古文:咳论篇咳论</p>
古文:</p>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歧伯对曰: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歧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p>
帝曰:何以异之。歧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脇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脇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p>
帝曰:六府之咳柰何,安所受病。歧伯曰: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p>
帝曰:治之柰何。歧伯曰: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帝曰:善。</p>
二、《用周易哲学深度解析〈皇帝内经·咳论篇“咳论”,是中医学中关于咳嗽的重要论述。通过与周易哲学相结合,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奥秘。</p>
在周易哲学中,天地万物皆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阴阳相互作用、相互转化。而在“咳论”中,也体现了这种变化与平衡的观念。</p>
黄帝问道:“肺之令人咳,何也?”这揭示了咳嗽与肺脏之间的关系。肺为娇脏,易受外邪侵袭,而在周易哲学中,肺与金相应,金主肃杀。当外邪侵犯时,肺气失宣,就会引发咳嗽。</p>
歧伯对曰:“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表明咳嗽并非仅仅是肺脏的问题,而是与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在周易哲学中,五行相生相克,五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某一脏腑的病变可能会波及其他脏腑,从而导致咳嗽的发生。</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