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3章 轰轰烈烈的出城763(2/2)

作者:大王叫我来吃斋

锦绣盛唐:我的父亲是李世民第763章 轰轰烈烈的出城763

李泰一直和灾民们在一起,喝一样的水,吃一样的粥,但凡知道此事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李泰还号召家有余粮的人尽量的捐献出一部分,李泰一边喊着“同是大唐子民,理当同舟共济”的口号,一边承诺凡是此时捐献粮食超过一定数量的,皆可多免除一年的赋税。</p>

李泰把孤寡老弱以及伤残严重的人都集中到一起,由官府定时发放食物。</p>

在城中多处设置发粮点,免得百姓们都朝一处拥挤,使得有人排队一整天未必分得到粮食。</p>

男男女女混杂在一起,为了抢粮食难免出现碰撞,而且女子柔弱多半抢不过男子,于是李泰下令,男女分单双日前来领粮,一人一次可以领两天的粮食。</p>

“二郎”陆清巡视了一圈的发粮点,回来向李泰汇报说:“今天有几个邻县的流民过来领粮,我看他们可怜便也发给他们了。”</p>

“当然要发了,哪个县不是大唐的百姓?”</p>

李泰借县衙的后堂当他的书房了,桌案上一大堆的图纸,他说着话,缓缓的抬头,见陆清一脸的疲惫,便说道:“去歇歇吧,几夜没合眼了,赶紧睡一觉去。”</p>

陆清眨了眨干涩又酸疼的眼睛,说道:“二郎,其实不该给邻县的百姓发粮,四面八方的人都来这里领粮,会引发难民潮。”</p>

李泰还真没想过会引发难民潮的问题,他想了想,点点头:“你说的有道理,那你怎么还发粮给他们?”</p>

“一个是不忍心让他们空着肚子失望而归,一个是没有明确的条文说不许发,我就给他们行了个方便。”</p>

李泰琢磨了一下,马上下达了命令,每个受灾的县城都要多设几个发粮点,并且只给本地的百姓的发粮,这样就可以防止人口流失了。</p>

李泰自从到了灾区之后,先是没日没夜的抢救废墟下的生命,后是整顿灾民,让所有的人都能在一顶挡风的帐篷里,吃上一碗活命的粥。</p>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是古训,也是规律,李泰知道这个原因有很多,像气候天气的原因、井水河水被污染的原因、人和牲畜的尸体腐烂的原因……</p>

李泰让人收集洁白干净的雪,以及河里冻着的大块冰,尽管雪和冰并不够卫生,至少比被污染过的井水、河水要好上一些。</p>

雪和冰融化之后,必须要烧开过虑,才可以用来煮饭和饮用。</p>

牲畜的尸体,腐烂了的堆在一起烧成灰,没有腐烂的剥皮、分肉,给百姓们的粥里添些营养。</p>

所有在地震中过世的人,凡是自家无能力埋葬的,由官府出钱统一下葬。</p>

口号是不教一具尸体暴露于野,其实就是怕尸体腐烂之后污染河水,统一给埋了,然后统一建个纪念碑。</p>

李泰又把有劳动能力的人号召起来,去修城墙、建水渠等,一项项工程启动,尽可能多的使用这些难民,用粮食当钱给他们结工费。</p>

活人得到安置,逝者可以安息,家园逐步的重建,百姓们生活虽然又苦又难,但心里有温暖,眼里有希望。</p>

艰难困苦吓不倒人,但看不见光的漫漫黑暗却会令人绝望,努力的尽头如果没有一点希望,谁还有抬起脚的力量?</p>

李泰这次赈灾之行,可以算得上是圆满成功,每次大灾之后都会留下很多的麻烦,而这次李泰几乎把善后的事情全都安排妥当了。</p>

救灾民的命不难,难的是安抚灾民的心,李泰条条政令发出去,这次大灾居然没有掀起一点民怨。</p>

所有人都齐心协力的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官民一条心的勇闯难关,李泰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大唐的气魄与担当。</p>

李泰带着人走上了返京的道路,没有百姓们牵衣拦路哭着不让走的壮观场面,因为李泰说走就走,连县令都没反应过来,没有演戏的心,何必惊动全城?</p>

李泰这边走的静悄悄,京城却有人走的轰轰烈烈。</p>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