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第246章 敲响大清灭亡的丧钟
“义和团兴起之初,清政府的态度模棱两可。”
刀枪不入,枪炮不伤,他一听就知道假得很。
毕竟要是对付义和团的话,还不至于八国联军一起出动。
“端郡王载漪担心慈禧打退堂鼓,煮熟的鸭子又要飞。”
“但李鸿章收到电报后表示国事未定,坚决不去。”
这个关键时刻,要是李鸿章联合东南的督抚,完全可以轻而易举的推翻慈禧。
四五三二八五二四四
因为他非常清楚,慈禧根本就不可能是八国联军的对手,战败已成必然。
“另一道是发给地方督抚的,慈禧让他们派兵进京勤王,协助朝廷驱逐洋兵。”
“于是他便联合庆亲王参了铁良一本,说若不去铁,新政必有阻挠。”
“在这种情况下,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奎、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堂、安徽巡抚王之春和广东巡抚德寿不约而同的做出了同一种选择。”
用这二十万的义和团去对付八国联军的洋枪洋炮,他只能说以卵击石,毫无胜利的半分希望。
可哪里想到,一万联军程》十条。”
在慈禧战败的时候,但凡汉臣有点骨气,完全可以把慈禧赶下台。
东南九省大搞互保,慈禧之所以不在意。
要是大清国真的这么硬气的话,也不会沦落到今天这般田地了。
“清朝的正式宣战诏书里面一定会有类似布告天下的字样,比如光绪在甲午年颁布的宣战诏书中就有,但慈禧在庚子年颁布的宣战诏中并没有相关内容。”
“结果袁世凯弄巧成拙,遭到慈禧明升暗降,改任为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失去了军权。”
“发去电报,要求李鸿章赶紧进京,负责与各国公使和谈。”
最后的结果,也果然没有出乎他们的预料,甚至败的速度远比他们想象的更快。
荣禄:太后糊涂啊!大清国都已经到了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这个节骨眼怎么还能轻易废黜皇上呢?
他无奈的叹了口气,那些顽固派大臣不明事理,怎么连太后也犯糊涂了。
不过照他看来,八国联军来者不善,慈禧八成躲不过这次的危机。
“一方面,东南互保保全了南方九省未受到战乱影响。”
“比如作为淮军小金库的江南制造总局,就被铁良搜出了八十万两存银。”
梁启超:这老贼也是多管闲事,除掉慈禧这么好的机会,就这样被老贼搅合了。
“立即跑去跟慈禧说,洋人嚣张气焰不可长,咱有二十万刀枪不入的义和团,正好可以利用他们驱逐洋人恢复旧制。”
“得知慈禧欲行废立之事,不仅清朝的地方督抚,如直隶总督荣禄、两江总督刘坤一等人上书反对。”
现在戊戌变法已经失败,各朝的统治者已经可以预见清政府的局势将进一步恶化。
“说外国公使发出照会,要求慈禧立即归政于光绪,废大阿哥,并允许洋兵入京。”
当初太后发布维护义和团的诏令时,他就是反对的,认为这太扯了。
“这导致朝廷的诏书无法通过北京的电报局下发,只能先用六百里加急送到河北保定,再经由保定电报局转发给各地。”
“既然你不孝,那就别怪我不仁。”
“一面解散或收编南方的地方武装,一面对湘淮两系的小金库进行大肆搜刮。”
并不是慈禧拿不定是打是和的主意,而是慈禧不敢揪着不放。
“为了让慈禧下定决心,端郡王载漪当时还勾结李连英。”
连朝廷的高层都动荡不安,就更别说原本就人心思变的老百姓。
要是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人,清政府也不会接连遭遇西方列强的欺辱了。
“6月21日,慈禧以光绪的名义连下两道诏书。”
现在慈禧又打了败仗,需要给八国列强巨额赔款,这是要把他们老百姓往死里逼。
“慈禧一听,让我把权利给让出来,交给光绪那小子,难道洋人不知道我与光绪有矛盾吗?”
“毕竟她不能像端郡王载漪那样为了图私利泄私愤,也不能像义和团那般狂热而不计后果。”
“有一些官员反对义和团,比如山东巡抚的袁世凯,山东的义和团就是被袁世凯率武卫右军打的销声匿迹。”
他原本还以为慈禧只是祸国殃民的妖后,现在看来,居然也这么愚蠢。
他对李鸿章憎恨的同时,对慈禧逃脱列强的制裁感到惋惜。
“旋即离开广州,踏上了艰难的谈判之路。”
现在又在双方交战的时候朝令夕改,发布大相径庭的诏令,只能让大清败得更快。
“1903年,许应奎、德寿病死,王之春被调到广西担任巡抚。”
“慈禧之所以没有追究几位地方督抚的责任,道理很简单。”
刘彻:东南互保协议的签订,已经说明了清政府控制不了地方。
“就这样,在身边人的影响下,慈禧对义和团仅有的一点不信任也烟消云散。”
可现在一切都化为了泡影,李鸿章这个卖国贼保下了慈禧老妖婆。
“然而,铁良本来就是慈禧安排的棋子,慈禧又怎么可能自断臂膀呢?”
“既然朝廷让我们保护使馆,伺机行事,保守疆土,那我们就以这道圣旨为准。”
“为了安抚各省督抚,慈禧很快又下发了一份内部通知,向地方督抚解释宣战诏的由来。”
原本大清国就动荡不安,风雨飘摇,人心惶惶,全国上下心思各异。
“不过这些炮灰的运气还不错,走到半路时战争结束了,逃过一劫。”
“如果说李鸿章之前签订的卖国条约或多或少与他还有一些关系,那么《辛丑条约》的签订与他就是一点关系也没有了。”
“至于宣战诏,那是乱诏。”
在八国联军对此慈禧的时候,他还志得意满,想着光绪再过不久就可以掌权了,到时候属于他们变法派的机会来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愤怒之下,慈禧丧失理智。”
清政府没有通过变法改革自立自强,就必然会继续遭到列强的剥削。
到了这种时候,清政府的掌控力大降,地方已经脱离了清政府的控制。
“这意思很明显,宣战诏书是写给国人自己看的,意在平复包括义和团在内的国人的情绪,你们要体谅朝廷的苦衷。”
“见南方督抚大多易主,慈禧觉得时机已经成熟。”
皇帝是大清国的象征,凝聚着天下人心。
面对洋人的一万兵力,清政府哪怕守不住,最少也要抵挡一两个月吧!
对于朝廷的大败而逃,晚清的老百姓都已经麻木了,早已经习惯了。
“先稳住局势再说,追究责任什么的不现实,也没必要。”
“与此同时,慈禧也开始要求南方督抚赶紧派兵勤王,语气和措辞非常严厉。”
“所以事后慈禧对李鸿章是感激涕零,没有追究他在战争期间的抗旨行为。”
“也就是说,清政府自始至终都没有对各国正式宣战。”
“公司的大股东是我们列强,公司要改选董事长,当然要由我们大股东开会决定了。”
可无奈那些汉臣已经被满清的统治驯服了,完全不敢升起一点造反的念头。
“无论怎么看,慈禧都是头号责任人,最起码也要交出权力,退居二线。”
“于是到了1902年1月,慈禧返回北京后,便开始着手瓦解东南互保。”
原本大清的实力就弱小,远不是八国联军的对手。
虽说慈禧发布了两道意思截然相反的诏书,但地方督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而不是有利于清政府的,就已经可以看出地方不听中央朝廷的调令了。
双方的实力差距如此之大,朝廷根本就不可能是八国联军的对手。
他们非常明白,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远远不是结束,列强必然还会再次发动瓜分中国的侵略战争。
“的门生,闽浙总督许应奎的族叔曾与湘军一起镇压过太平天国,也与湘淮两系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不过慈禧没有抵达北京,然后他就以背锅侠的身份与八国联军达成协议即《辛丑条约》。”
这也就意味着变法派再无出头之日,整个中华民族彻底断绝了最后变法自强的机会。
“当时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处死端郡王载漪、刚毅等12人,并要求严惩142名官员,这些官员都是曾经支持义和团的顽固派。”
“因为这时候她也是乱的,到底是打还是和,她拿不定主意。”
李鸿章:太后平时挺聪明的,怎么这种关键时候就糊涂了呢?
“比如造反,事实上当时确实有人提出过造反,这个人就是张之洞。”
“一是驻留东北的十余万关外八旗,这部分被沙俄侵略军消灭。”
“另外,参与东南互保的督抚关系也是盘根错节。”
“二是慈禧令荣禄组建的武卫军,又分为五部。”
“所以说庚子国难后,慈禧对东南九省的态度就是一个字,稳。”
而最有希望推翻清政府的就是李鸿章,可偏偏李鸿章没有这个胆量造反。
“并且也正是在李鸿章的据理力争下,慈禧逃过了列强的追责。”
因此在清政府要和八国联军打仗的时候,他们老百姓就一致认为清政府必然大败。
“完)
小提示:按【空格键】返回目录,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