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第447章 诗家天子王昌龄
说起唐诗,王昌龄是个绕不开的存在。
不管是边塞还是七绝,他都占有一席之地。
而他这一生,生的平凡,死的意外,活得坎坷。
惟独创作,为盛唐诗坛添了一抹光彩。
“王昌龄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边塞诗很能反映盛唐的气象。”
“还有作为大唐子民,那种对外敌势在必得的气势。”
“王昌龄最有名的诗是《出塞二首》,有人评价这是唐朝七绝的压卷之作。”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写这首诗的时候,还是一个二十岁少年。”
“细细品读,又觉得很合理,诗里充满了少年意气,连战争也能写得很浪漫。”
“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也是一个没有上过战场,而又对战争充满浪漫想象的少年。”
“而王昌龄是想参军,但没有门路,也没有机会。”
“府兵制还没有被破坏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吃上当兵这碗饭的。”
“公元716年,十八岁的王昌龄,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边塞漫游。”
“他先在河北邯郸的边塞待了五年,这里主防契丹,《出塞》就写于这个时期。”
“初出塞外时,他整个人昂扬向上,充满了激情。”
“接下来的几年,他又漫游了河东、河西,再往西穿过陇右,直达玉门关。”
“他流传下来的边塞诗,大多都写于这个时期。”
“将近十年的边塞漫游经历,足以让他对战争中的人、事、物有更深的认识。”
“他的情感和表达,也在悄然变化。”
“公元723年,王昌龄已经在边塞漫游了七年。”
“他来到雁门关,萧瑟一片,远远还可以看见胡人在打猎。”
“大唐的士兵扎营在河边,风餐露宿的日子很艰苦。”
“在这里,他跟士兵混得很熟,常常听他们聊战场上的事。”
“他们个个身经百战,想努力建功,但又害怕,因为军中奖罚不公。”
“献功越多的,可能也会带来意外的灾祸,甚至遭受牢狱之灾。”
“跟边塞士兵混得越熟,王昌龄就越理解战争的残酷。”
“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下笔也多了几分沧桑。”
“在《从军行》中,他用七首组诗,写尽了战争的苦楚。”
“思妇与丈夫的离别之苦,戍守边关的思乡之苦,战死沙场之苦,行军之苦,以及建功立业之苦。”
“曾经,他的视角是赞颂大唐的功业。”
“而今亲临前线,感受到了战场杀伐的残酷,诗的内容慢慢转到了战争中的人。”
“王昌龄在边塞漫游了十年时间,二十八岁的他才准备回到长安,参加科考。”
“他有一首长诗《代扶风主人答》,是在回长安路程上,经过扶风时写的。”
“他在一间馆舍休息时,跟主人喝酒,主人恰好当过兵,聊起了往事。”
“王昌龄深有同感,于是代他把这段往事写了出来。”
“这首诗不怎么有名,少有人提及。”
“但读起来全是王昌龄的真情流露,是用情写就的。”
“在唐朝当兵很辛苦,戍边的士兵,更是苦上加苦。”
“大唐皇帝开边,士兵就要一直打仗。”
“扶风主人想起往事,还没开口,就先流下数行泪。”
“真正经历过战争的人都是这样,内心是苦的,一想到曾经的画面就泪流不止。”
苏轼:王昌龄的一生生得平凡,死得意外,活得坎坷。
王昌龄是京兆人,自幼家贫。
年幼的王昌龄一边读书,一边耕作,希望通过苦读谋取一官半职。
二十岁那年,不甘终老于耕田的王昌龄前往嵩山学道。
但很快,他又逃离枯燥的道家生活,客居并州。
此时正是唐玄宗开元盛世的时候,大唐在文治武功方面,都达到了巅峰时刻。
当时不少人豪言壮语纷纷奔赴西北边塞,渴求建功立业。
同时将自己所见所闻记录于纸上,开启了大唐著名的边塞诗派。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昌龄也是如此,在长安求官无果后。
和前辈们一样,投笔从戎,前往西北边塞。
在西北边塞,王昌龄见到了和中原迥异的大漠风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