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明之铁血战歌第164章 雷公山下硝土之盟与兵甲之约
小莱子言辞恳切,急声道:“诸位将军,请听我一言。据我家将军沈槯的精准判断,建奴的粮草已近枯竭,支撑不了几日。届时,他们势必分兵外出劫掠,以解燃眉之急。而建奴兵力本就不济,分兵之后更显虚弱。此时,若义军能摆出大举进攻大同的态势,建奴自会心生畏惧,无暇他顾。” 李岩闻言,心中暗自赞叹沈槯的深谋远虑,不禁感慨道:“沈将军真是算无遗策,与这样的智者为敌,不知是幸还是不幸。” 然而,李虎却仍有顾虑,直言不讳道:“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平白无故地帮助官军。此事若传到大王耳中,恐生误会。” 此言一出,荆茂成与李玄的面色顿时凝重,红娘子也投来关切的目光。李虎的担忧并非无理,如何向闯王解释这一行为,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 正当义军将领们议论纷纷,反对之声渐起之时,小莱子不得不亮出沈槯留下的杀手锏,他语气坚定地说:“请诸位将军听我一言,这不仅仅是一次援助,更是一场交易。” “交易?”李岩眉头微挑,饶有兴趣地问道。 小莱子继续道:“是的,交易。只要义军能成功将五十万斤硝土运入大同,我家将军将赠予义军一万套铠甲与两万件兵器。这些铠甲皆是战死的蒙古旗兵遗物,兵器也是战场上精心搜集而来,皆为精良之物。” 此言一出,李虎、荆茂成、李玄三人眼中顿时闪过一抹精光。对于常年征战、物资匮乏的义军而言,这批兵器和铠甲无疑是雪中送炭,能够极大地提升战斗力。 小莱子见时机成熟,又抛出了一枚更大的诱饵:“不仅如此,若李岩首领信得过我家将军,待硝土运送完毕,我们两家还可联手歼灭城外的三万建奴。届时,所有缴获的兵器铠甲尽归义军所有,我们只求马匹。” 李虎闻言,虽有心动,但仍不甘示弱地讨价还价:“既是合作,缴获的马匹自然要对半分。” 小莱子微微一笑,显得胸有成竹:“此事尚可商议,我家将军已有所准备。” 李岩见状,心中已有了决断。他深知此时乃是义军壮大实力的绝佳机会,不容错过。于是,他断然道:“好!就依沈将军之言。待建奴分兵之时,我们便立即行动。希望沈总兵能信守承诺,及早备好铠甲兵器。” 小莱子闻言,信心满满地回应道:“李岩首领尽管放心,我家将军行事向来光明磊落,言出必行。那两万石军粮与八百万斤腊肉尚且慷慨相赠,又怎会吝惜区区一万套铠甲与两万件兵器?” 李岩闻言,心中不由生出一丝尴尬与敬佩。他意识到自己先前的猜忌或许过于狭隘了。沈槯的胸怀与气魄,确实令人叹服。他暗自下定决心,要与沈槯这样的智者携手合作,共谋大业。 燕京风云,紫禁城内外的紧急动员 燕京,这座古老而庄严的都城,此刻正被一股前所未有的紧张氛围所笼罩。紫禁城内,金碧辉煌的乾清宫中,秉笔太监王承恩脚步匆匆,几乎是小跑着进入大殿,他尖细的嗓音穿透了宁静的空气:“万岁爷,万岁爷,有紧急军情!” 崇祯帝正埋首于堆积如山的奏章之中,闻言猛地抬头,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几分不耐与忧虑:“何事如此慌张?” 王承恩抹了把额头细密的汗珠,喘息未定,却难掩兴奋之情:“万岁爷,大喜啊!大同前线传来捷报,驸马爷沈槯三战三捷,大败建奴,斩首五万余级,实乃我大明近年来未有之胜绩!” “哦?”崇祯帝闻言,身形一震,苍白的面庞瞬间涌上一抹潮红,他颤抖着声音确认道,“承恩,你……你是说沈槯真的做到了?” “千真万确,万岁爷。”王承恩再次确认,语气中满是敬佩与激动。 “好!真是太好了!”崇祯帝激动地拍案而起,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沈槯,真乃我大明之虎将也!朕原以为大同危在旦夕,不料他竟能连挫建奴锋芒,斩首数万,此等功绩,足以载入史册!” 然而,喜悦之情并未持续太久,王承恩接下来的话如同一盆冷水浇下:“但万岁爷,张子安在信中还提到,建奴已兵分两路,一路继续围困大同,另一路则可能直奔京师而来。” “什么?!”崇祯帝的脸色骤变,潮红瞬间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忧虑与焦急,“快,快召周延儒、陈新甲进宫议事!” 王承恩领旨而去,刚至承天门,便与匆匆赶来的周延儒、陈新甲不期而遇。两人亦是神色凝重,显然也已得知了建奴逼近的消息。 三人迅速返回乾清宫,面对崇祯帝的急切询问,周延儒与陈新甲不敢有丝毫怠慢,详细禀报了建奴大军逼近紫荆关以及洪承畴、吴三桂、祖大寿等人的动向。 崇祯帝听后,更是心急如焚,在殿内来回踱步,不时发出沉重的叹息。他深知,洪承畴的大军远水解不了近渴,而吴三桂、祖大寿的按兵不动更是让他怒火中烧。 “这些个将领,平日里口口声声忠君报国,关键时刻却各自为政,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崇祯帝愤怒地拍打着御案,声音中充满了失望与无奈。 周延儒与陈新甲面面相觑,皆低头不语,心中虽有辩解,却知此刻并非时机。 最终,崇祯帝下定了决心,对王承恩厉声道:“立即拟旨,命洪承畴加速行军,务必十日内抵达京师!同时,传朕旨意,责令吴三桂、祖大寿即刻起兵勤王,不得有误!” 王承恩应声领旨,心中暗自祈祷,愿这紧急的动员能够挽回大明的危局,让这片古老的土地再次焕发生机。 大名府外的艰难行军与洪承畴的决断 八万大明官军,宛如一条钢铁洪流,沿着蜿蜒的官道,毅然决然地向北挺进,尘土飞扬中,透露出一种悲壮而坚定的气息。官道一侧,一座小山包上,洪承畴的身影显得格外醒目,他眉头紧锁,目光如炬,凝视着下方那支在泥泞中艰难前行的队伍,心中焦急万分。他的身后,李立峰、白广恩、刘泽清等几位总兵官默默站立,同样面色凝重,仿佛能感受到主帅的焦虑与压力。 洪承畴,这位深受理学熏陶的儒将,心中忠君爱国的信念坚如磐石。自接到勤王诏书那一刻起,他便毫不犹豫地率领大军离开了繁华的开封,誓要以最快的速度驰援京师,保卫大明江山。然而,天公不作美,河南大地已干旱半年有余,偏偏大军出发之日,暴雨倾盆而下,一连三日不绝,仿佛是天意要考验这支忠勇之师的决心与毅力。 大军所携带的,不仅是保家卫国的信念,更有马军、步军、神机营的精锐力量,以及那象征着先进火力的三十几门红夷大炮。然而,连绵不绝的雨水却成了他们最大的敌人,它不仅冲毁了道路与桥梁,更让本就艰难的行军雪上加霜。泥泞的道路如同巨兽的口腹,吞噬着大军的速度与士气,而沉重的粮草辎重更是如同沉重的枷锁,让这支庞大的队伍步履维艰。 此刻,山下的一幕更是触动了洪承畴的心弦。一辆拖拽着红夷大炮的马车不慎陷入泥坑,士兵们竭尽全力,喊着整齐的号子,试图将马车拉出泥潭。然而,每一次努力都似乎只是徒劳,车轮在泥泞中挣扎,最终还是无情地滑落,整架马车随之倾覆,那沉重的红夷大炮也被甩至路边,发出沉闷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旅途的艰辛。 “照这速度,那得多久才能赶到京师啊?”洪承畴的声音低沉而忧虑,他背负双手,目光深邃,仿佛能穿透眼前的迷雾,看到那遥远的京师,以及即将面临的危机。 李立峰闻言,沉思片刻后说道:“以末将估计,至少还需半个多月才能抵达京师。”话语中透露出无奈与焦虑。 洪承畴长叹一声,眼中闪过一抹忧虑:“此番建奴倾巢而出,气势汹汹,沈槯虽勇,却孤掌难鸣。从时间推算,大同恐怕已危在旦夕,建奴随时可能向京师逼近。万岁爷定已心急如焚,我等若不能及时赶到,恐难辞其咎。” 白广恩试图宽慰道:“我们已经尽力了,是天气阻碍了我们的速度。” 然而,洪承畴却深知,皇帝需要的是结果,而非理由。他沉吟片刻,语气坚定地说:“万岁爷不会理解我们的难处,他只会看到我们行进的速度。我们不能再这样拖延下去,必须采取果断措施。本督决定,率领八千轻骑兵,先行一步,火速赶往京师!” 此言一出,李立峰与白广恩皆是一惊,连忙劝阻。他们认为,仅凭八千轻骑,难以对抗建奴的八旗铁骑,更担心洪承畴的安全。然而,洪承畴却心意已决,他深知时间紧迫,每一刻的延误都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他毅然决然地表示,自己将亲自率领轻骑兵,以最快的速度赶往京师,哪怕前路再凶险,也要为大明江山尽最后一份力。 最终,李立峰与白广恩等将领只能无奈接受洪承畴的决定,他们望着主帅那坚定而决绝的背影,心中既有敬佩也有担忧。但他们知道,此刻的洪承畴,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将领,而是大明江山的守护者,他将以一己之力,去书写一段悲壮而辉煌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