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奄遏海畔决胜千里:张子安与沈槯共谋土默特歼灭战(1/1)

作者:高小欠

风雨大明之铁血战歌第81章 奄遏海畔决胜千里:张子安与沈槯共谋土默特歼灭战

奄遏海,这片曾经宁静而空旷的海子边,如今却呈现出一派繁忙而紧张的景象。一顶顶牛皮帐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将这片土地装点得既原始又充满战争的气息。张子安,这位被巨额欠饷压得喘不过气来的老将,终究是按捺不住内心的焦躁,提前三天率大军抵达了奄遏海,这一举动,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层层波澜。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句话在此刻显得尤为贴切。甄士道的周密部署与精确计算,在张子安的急切行动面前,似乎显得有些无力。六十万两的欠饷,如同一座无形的山,压得张子安不得不铤而走险,提前发动攻势,却也因此,让整个战局充满了变数。 而奄遏海以东,是蒙古科尔沁部的势力范围。这个部落,自古以来便与女真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庄妃布木布泰到宸妃海兰珠,再到皇后哲哲,无一不是科尔沁的骄傲。科尔沁部内部,四支亲兄弟势力鼎立,各自为政,但在关键时刻,他们又能迅速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敌。 和硕卓哩克图亲王乌克善,作为科尔沁部在东方的守护者,其汗廷位于三不剌川,与归化、大同遥相呼应。沈槯之所以能够悄无声息地逼近龟化城,除了精心策划的伪装与轻骑兵的灵活性外,还得益于对时间的精准把控。然而,张子安的提前行动,却像一把双刃剑,既暴露了自己的行踪,也给了科尔沁人更多的准备时间。 当张子安的大军浩浩荡荡地穿越长城,他们的身影立即被科尔沁的探子捕捉。消息如同野火燎原,迅速传遍了整个草原,最终抵达了三不剌川的乌克善汗廷。和硕卓哩克图亲王在得知这一情报后,立刻意识到了事态的严峻性,他迅速调集兵力,准备迎敌。 三天的时间,对于科尔沁部来说,足以召集数千精锐骑兵;十天之内,更是能汇聚起三万大军。与土默特部的散沙相比,科尔沁部无疑是一个更为强大的对手。沈槯和张子安,此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战云密布,奄遏海边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沈槯的智谋与张子安的勇猛,将在这片草原上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而最终的结果,将决定无数人的命运,也将改写大明与蒙古之间的力量对比。 三不剌川,这片位于蒙古高原腹地,水草丰美的草原,此刻正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展现出一种宁静而壮阔的美。然而,这份宁静很快就被即将到来的风暴所打破。乌克善汗廷,一座由白色毡帐搭建而成的宫殿,矗立在这片草原的中心,象征着科尔沁部在蒙古诸部中的尊贵地位。 帐帘被一阵急促的风掀起,乌克善的三个儿子——班克图、索噶尔和塔噶尔,如同草原上的雄鹰,带着坚定与果敢,昂然步入汗廷。他们单膝跪地,右手抱胸,向他们的父亲,科尔沁部的领袖乌克善行以最高的敬意:“孩儿等参见父汗。” 乌克善威严地抬手示意他们起身,并示意他们围坐在温暖的火盆旁。火光映照下,他的面容显得格外凝重。从怀中取出一封用黄裱纸书写的密信,他缓缓展开,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两位摄政王传来加急密信,要我们蒙古各部提前做好准备,待明年开春雪融之后,大清国的八旗铁骑将绕道蒙古,从奄遏海一带越过长城,直取大同。” 长子班克图眉头紧锁,提出疑问:“父汗以为,大清国此次出兵,是为了替先皇报仇,还是如过去那般,意在掠夺明国的人口财物?” 乌克善沉思片刻,沉声道:“以大清国目前的实力,尚不足以灭亡明国。但此次出兵,与以往不同,更多的是为了报复。特别是针对沈槯此人,他让大清颜面扫地,新皇与摄政王们定不会善罢甘休。” 次子索噶尔闻言,眼中闪过一抹狠厉:“待大清兵破关而入,明国中原必将陷入无尽的灾难之中,尤其是山西、大同的百姓,怕是要遭受前所未有的浩劫。” 三子塔噶尔突然插话,语气中带着几分急切:“父汗,我听说沈槯已经返回大同了。” 乌克善闻言,目光一凛:“哦?此消息从何而来?” 塔噶尔解释道:“前几日,有山西来的马贩子经过三不剌川,他们提及此事。” 乌克善眉头紧锁,随即吩咐道:“此消息至关重要,需立即向两位摄政王禀报。” 然而,话音未落,一名亲卫队长匆匆踏入帐中,跪地急报:“大汗,有牧民飞马来报,奄遏海发现大队明军!” 此言一出,帐内众人皆惊,乌克善与三子更是齐刷刷地站起身,异口同声地问道:“你说什么?” 亲卫队长再次确认:“大汗,奄遏海发现大队明军,人数众多。” 乌克善难以置信地摇了摇头:“明军怎会如此大胆,竟敢深入蒙古腹地?”但随即,他想到沈槯的胆识与手段,心中不禁一凛。 三子塔噶尔适时提醒:“父汗,沈槯此人行事向来出人意料,他既已回大同,明军出兵也并非不可能。” 长子班克图与次子索噶尔也纷纷附和,表示赞同。 乌克善沉思片刻,决然下令:“班克图,你即刻率领三千铁卫前往奄遏海,务必拖住明军,为大军争取时间。索噶尔,你持我令箭,三天内在三不剌川集结八千骑兵,随后增援。塔噶尔,你则前往锡木拉轮河东岸,十日内召集三万骑兵,务必以最快速度赶到奄遏海。” 三子领命而去,乌克善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眼中既有担忧也有期待。他知道,这将是一场硬仗,但若能在此战中击败明军,甚至活捉沈槯,那对于科尔沁部乃至整个蒙古来说,都将是无上的荣耀。 三天的时间,如同草原上疾驰的骏马,转瞬即逝,崇祯十五年的正月初六,晨曦初破,天际泛着淡淡的鱼肚白,预示着新的一天,也是决定性的时刻即将到来。 在沈槯麾下四千精锐骑兵的紧逼之下,土默特部的老幼妇孺与上百头牛羊牲畜,如同被惊散的羊群,仓皇逃至奄遏海的边缘。而此刻,张子安所率的万余骑步大军,已如铁壁铜墙,牢牢守卫在奄遏海的入口,整整两日的坚守,不仅是对体力的考验,更是对意志的磨砺。远处,班克图率领的三千科尔沁铁骑,如乌云压顶,距此仅五十里之遥,蓄势待发;三不剌川,八千科尔沁骑兵已整装待发,只待一声令下,便可如潮水般涌来;而在锡木拉轮河东岸,科尔沁的骑兵如蚁群般不断汇聚,数量之众,令人咋舌。 奄遏海畔,张子安的行帐内,气氛凝重而紧张。他召集了大同镇的一众副将、参将及游击将军,目光如炬,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诸位,此次奄遏海之行,非同小可,它不仅关乎大同镇的安危,更是九边防线的试金石,乃至大明朝的国运所系!谁敢言退,动摇军心,便是与咱家为敌,与大明为敌!” 大同将领们面面相觑,心中虽有千般不解,万般不愿,但面对张子安那阴冷的目光,无人敢出声反驳。他们心中暗自嘀咕,这位平日里看似贪生怕死的张公公,怎会突然变得如此决绝?更令他们不解的是,为何在兵力本就不足的情况下,还要孤军深入奄遏海,这岂不是自寻死路? 然而,张子安心中自有计较。崇祯帝的口谕,王承恩的密信,如同两把利刃悬在他的头顶,迫使他不得不走上这条险路。他深知,唯有夺回土默特部的牛羊马匹,方能保住自己的性命与地位,否则,紫禁城内的枯井,或许就是他的归宿。 正当张子安焦急等待之际,大同千总赵信匆匆入帐,带来了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公公,探马来报,奄遏海以西十里处,发现大量蒙古人,皆是老幼妇孺,正驱赶着数以百万计的牛羊牲口,向此处逃窜!” “哈哈,好!”张子安闻言,不禁大笑出声,心中的大石终于落地,“驸马爷果然不负所望!” 帐内将领们面面相觑,心中更是疑惑重重,对于沈槯的行踪与计划,他们至今一无所知。张子安见状,嘴角勾起一抹得意的笑容,解释道:“诸位不必惊讶,早在月余之前,咱家便与驸马爷密谋此次行动,目标直指黄河东套的土默特部。” 将领们闻言,纷纷转变态度,开始大肆吹捧张子安,而他却不为所动,转身立于案后,高声喝道:“众将听令!立功之时已到,除留两千兵马守营外,其余人等,即刻出击,全歼土默特残部,将其牛羊牲口悉数带回大同!” “是!”将领们齐声应诺,转身而去,眼中闪烁着对战功的渴望与贪婪。他们深知,这场突如其来的胜利,将是他们仕途上的一大助力,岂能错过? 奄遏海畔,一场决定命运的较量即将拉开序幕,而张子安与沈槯的默契配合,也将在这场战役中展现出惊人的威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