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变革前夕(1/1)

作者:黄山秋梦

大秦,我绝不让你二世亡第125章 变革前夕

咸阳城外十里长亭,人声鼎沸。百姓夹道欢迎凯旋的军队,欢呼声直冲云霄。董宇骑在高头大马上,享受着胜利的喜悦,但他的内心却异常平静。他知道,战争只是手段,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宫殿内,庆功宴的气氛热烈而奢华。秦始皇频频举杯,赞赏董宇的功绩。 “爱卿此次平定叛乱,功勋卓着,朕心甚慰。” 秦始皇豪迈的声音在殿内回荡,“你可有何愿望,尽管提来,朕定当满足。” 董宇放下酒樽,起身行礼,语气沉稳而坚定:“陛下,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爱卿但说无妨。” “臣以为,秦国虽强,但地方势力根深蒂固,若不加以整饬,恐为将来埋下祸患。臣建议,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方能长治久安。” 董宇的话如同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石子,瞬间激起千层浪。大臣们面面相觑,窃窃私语,谁也没想到董宇会在庆功宴上提出如此敏感的话题。 秦始皇放下酒杯,眉头微蹙,沉吟不语。他知道董宇的建议是为了秦国好,但如此大刀阔斧的改革,必然会触动许多人的利益,引发朝野动荡。 “陛下,臣妾也认为护国侯所言极是。” 一道温柔而坚定的声音响起,众人循声望去,只见虞姬身着华服,款款走来。 “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国力日渐强盛,但地方势力坐大也是不争的事实。如今六国未灭,内忧外患之下,唯有加强中央集权,才能集中力量,一统天下。” 虞姬目光清澈,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秦始皇看着眼前并肩而立的二人,心中思绪翻涌。他知道,董宇提出的改革势在必行,但如何推行,如何平衡各方势力,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此事关系重大,容朕再行斟酌。” 秦始皇挥挥手,示意众人继续宴会。 欢声笑语再次充斥着大殿,但董宇知道,平静的表面下暗流涌动。变革的种子已经播下,等待着破土而出的那一天。而他,已经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 翌日,蒙毅求见。他眉头紧锁,语气中带着担忧:“护国侯,你昨日提出的改革,只怕……” “蒙将军可是担心引起动乱?” 董宇放下手中的竹简,目光灼灼地看向蒙毅。 蒙毅叹了口气,点点头:“不错。六国初定,百姓尚未安定,此时推行如此剧烈的改革,难保不会有人心生不满,再生事端啊!” “蒙将军所虑极是。” 董宇沉吟片刻,“但长痛不如短痛,若不趁早解决地方势力坐大的问题,将来必成大患。我意已决,改革势在必行。” 见董宇态度坚决,蒙毅也不再多言,只是心中仍有隐隐的担忧。 这时,李斯求见。他拱手道:“护国侯,关于改革一事,臣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能与您探讨。” “丞相请讲。” 董宇示意李斯坐下。 李斯从袖中掏出一卷竹简,缓缓展开:“臣以为,加强中央集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废除分封制,将天下郡县全部收归中央管辖;二是统一货币、度量衡,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三是建立完善的官僚体系,选拔人才,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李斯条分缕析地阐述着自己的观点,每一个方案都经过深思熟虑,切实可行。董宇听得频频点头,对李斯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卓识感到钦佩。 然而,就在董宇和李斯热烈讨论改革方案之时,一个阴谋正在暗中酝酿。赵高回到府邸,阴沉着脸,眼中闪烁着怨毒的光芒。 “董宇,你想动摇我的根基,我偏要让你功败垂成!” 赵高回到府邸,将自己关在书房内,阴沉着脸来回踱步。董宇提出的改革方案,句句戳在他的心窝子上。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首当其冲受到冲击的就是他这类依附于地方势力,在朝中左右摇摆的宦官。 “董宇,你这是要赶尽杀绝!”赵高咬牙切齿地低吼,眼中闪烁着怨毒的光芒。“想动摇我的根基,我偏要让你功败垂成!” 他深知,单凭自己一己之力难以撼动董宇在朝中的地位。唯有联合那些同样对改革心怀不满的保守势力,才能形成一股足以与之抗衡的力量。 赵高连夜写了几封密信,派人分别送往咸阳城中几家权贵府邸。这些权贵都是六国旧贵族,在秦国统一后,虽然表面上臣服,但心中依然对秦始皇心存芥蒂,对削弱地方势力的改革更是充满了恐惧和抵触。 几日后,秦始皇召集群臣,就董宇提出的改革方案进行商议。朝堂之上,气氛凝重而压抑。 “诸位爱卿,对于护国侯提出的改革方案,有何看法?” 秦始皇坐在高高的龙椅上,目光扫视群臣,语气威严而深沉。 话音刚落,以丞相李斯为首的改革派官员纷纷出列,力陈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们引经据典,从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论证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性,并详细阐述了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方案。 “陛下,臣以为,护国侯所言极是!若不趁早解决地方势力坐大的问题,将来必成大患!” 李斯慷慨激昂地说道,“如今六国初定,百废待兴,唯有加强中央集权,才能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巩固国防,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 然而,改革派的热情很快就被保守派的冷水浇灭。以老臣王绾为首的保守派官员纷纷站出来,对改革方案提出质疑,甚至公开反对。他们搬出祖制,大谈改革的风险和弊端,将改革描述成洪水猛兽,会动摇国本,引发混乱。 “陛下,祖宗之法不可变!我大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历经数代先王励精图治,才有了今日的强盛。如今贸然推行改革,实乃动摇国本之举,请陛下三思啊!” 王绾声泪俱下,痛心疾首地说道。 一时间,朝堂之上,两派官员争论不休,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秦始皇坐在龙椅上,静静地听着双方的辩论,始终一言不发。他知道,改革势在必行,但他也明白,操之过急只会适得其反。他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推动改革,又不至于引发朝野动荡。 经过几番权衡利弊,秦始皇终于做出了决定。 “朕意已决,改革势在必行!” 秦始皇的声音洪亮而坚定,在大殿内回荡,“护国侯所言,句句在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乃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秦始皇的目光扫过那些面露不满之色的保守派官员,语气中带着警告之意:“但改革也需徐徐图之,不可操之过急。护国侯,此事就交由你全权负责,务必谨慎行事,切不可操之过急,引发混乱!” “臣领旨!” 董宇心中一凛,知道这既是信任,也是考验。他起身领旨,目光坚定而沉稳。他知道,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而他,已经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董宇领旨后,没有丝毫的耽搁,立刻着手准备改革事宜。他知道,改革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保守派的反对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回到府邸后,董宇将自己关在书房,仔细梳理着改革的思路。他知道,要想真正加强中央集权,必须从根本上打破旧有的利益格局,这势必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引发他们的强烈反弹。因此,他必须谨慎行事,步步为营,才能最终实现改革的目标。 “夫君,改革之事,可有眉目了?” 虞姬端着一杯清茶,轻轻走进书房,关切地问道。 董宇接过茶杯,轻轻抿了一口,微笑着说道:“我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想法,首先要从整顿吏治入手。” 虞姬秀眉微蹙,担忧地说道:“整顿吏治,触动的是那些官员的利益,只怕会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夫君要三思啊。” 董宇点了点头,说道:“我知道,但吏治腐败,如同附骨之疽,不除不行!只有建立起一支廉洁高效的官僚队伍,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 虞姬见董宇心意已决,也不再多言,只是默默地陪在他身边,为他研磨添香。 第二天,董宇便向秦始皇递交了一份奏折,建议设立御史台,专门负责监察百官,打击贪污腐败。同时,他还建议建立一套完善的官员考核制度,将官员的政绩与升迁奖惩挂钩,以此激励官员勤政廉政。 秦始皇对董宇的建议十分赞赏,当即下令设立御史台,并任命蒙毅为御史大夫,负责组建御史台,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措施。 改革的消息传出后,秦国社会各界反应不一。支持者认为,改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巩固国家统治;而反对者则认为,改革会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损害他们的利益,因此强烈反对。 一时间,朝野上下,议论纷纷,暗流涌动,局势变得微妙而复杂起来。赵高更是暗中活动,联络那些对改革心怀不满的官员,准备伺机而动,阻挠改革的进行。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董宇将会如何应对?他能否顶住压力,顺利推进改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