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宁作农夫不做乡愿(1/2)

作者:青红

长生:我在大明混吃等死的那些年第228章 宁作农夫不做乡愿

李青又走了一阵儿,直到过年前夕,才停下步伐。</p>

不过,这也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一定困扰。</p>

家家户户都在过年,连客栈都关门了,李青连个落脚地儿都没有。</p>

大过年的,也不好去人家家里混饭吃,所幸,李青不用吃饭也不打紧,这才不至于狼狈不堪。</p>

最终,李青落脚在一处有些荒败的土地庙里。</p>

唉,这个年过得……还真是别开生面呢,就当是磨砺道心吧……李青苦中作乐。</p>

过年期间,百姓生活当然很好,这没什么可说的,李青便也没再去品味百姓生活,常走在田间地头,看看庄稼长势。</p>

这里相比江南,气候更为温暖,只比交趾、满剌加等一带的小国差一些,不过,不如苏湖那般土地肥沃。</p>

全靠温暖气候撑着,长势倒也挺好。</p>

李青对农作物的了解并不深刻,也不知李家研制的新型肥料有没有传到这里……</p>

嘉靖十二年了。</p>

李青掰着手指头算了算,假期还有四年整,体察民情+交趾之行+武当武装……时间还算充裕,却不算富裕。</p>

趁着暂时无所事事,李青便整个复盘了下这一路的收获,汲取重点牢记于心,以便日后针对性的做出改变。</p>

眨眼,年节过去。</p>

李青又开始了穷游……</p>

又过上了吃‘百家饭’的日子。</p>

滋味儿很足。</p>

该说不说,这大明版图的极南之地,真可谓是穷乡僻壤,倒不是说这里的百姓生活更为艰难,而是经济过于落后,几乎没有什么基础设施可言,到处充斥着原生态。</p>

像样的酒楼几乎没有,做生意的都不多,城镇上就一些粮油铺子,布行,小饭馆,双手都数得清……</p>

唯一让李青有些诧异的是,镇上的私塾还算不错,至少……还有个模样。</p>

怀着品味民间百态的心思,李青走进私塾,在窗外观察。</p>

大白天的,人家又不是瞎子,自然有人瞧见了李青这‘不雅’的行为,给讲学的老先生打了小报告。</p>

不过,老先生瞅李青一身粗布麻衫,满身灰气,只当是他没钱交学费,便装聋作哑了,继续他的讲学……</p>

李青见人家这般大度,便想着待会儿资助一下。</p>

念及于此,旁听也更加心安理得。</p>

学塾里的学生年龄大小不一,有的只有十来岁,有的则都快三十了,个个挺直腰背,聚精会神。</p>

眼睛里好像都有光。</p>

李青能想象到,他们对科举,对功名的向往之心。</p>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老先生富有感情的说道,“这种人最是奸恶,以大奸似忠来形容这种人,最是恰当不过。遇上权贵,他们会曲意逢迎,遇上平头百姓,他们也能平易近人,可就是不做实事,喜欢和稀泥,更怕得罪人……,今后啊,你们若有幸科举中写的再好,也不如一颗报国为民之心,可文章写不好,却很难出人头地,榜上题名。</p>

小地方走出的读书人,更知民间疾苦,相较之下,初心更为坚定,看来今后当注重一下小地方的教育水平了……李青心里想着。</p>

讲学结束,学生们陆续回家。</p>

李青本想趁机去与那老先生谈一谈,加深一下了解,不想,方才喊出那句“宁作农夫,不做乡愿”的年轻人,还在向老师请教问题。</p>

看样子,一时半会结束不了。</p>

听其言,观其行,李青对这对师生的品德还算信任,便迈步走了进去。</p>

“冒昧叨扰,还请勿怪。”李青一揖。</p>

年轻人还了一礼,退后两步,老先生因对方不是自己学生,也还了一礼,诧异道:</p>

“听你口音,不是我们这的人啊。”</p>

“我来自金陵。”李青说。</p>

“金陵?”老先生诧异更浓,“那可是个好地方啊……”</p>

说着,又打量了李青一眼,虽一身粗布麻衫,甚至有些狼狈,可眉宇间难掩贵气。</p>

</p>

“阁下不是流浪过来的吧?”</p>

李青微笑颔首:“只因有闲,便想四处走走,见识一番人生百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小可以为后者不亚于前者。”</p>

“阁下能说出这番话,当也是个读书人。”老先生不由多了几分耐心,道,“你还年轻,行万里路的同时,也不能落下读万卷书啊,能否科举做官,还是要读书才行。”</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