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第618章 飘萍612
一零四.二三三.二四三.一八四</p>
李谕当然是因为有穿越者的视角,已经亲眼见证了东方巨人的崛起之路。</p>
李谕笑道:“你帮我冲洗的照片就当做报酬了。”</p>
他随后跑去门外拦住了辜鸿铭:“辜先生,本人清华学校校长周诒春,能不能请您去清华学校讲课?”</p>
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做到这一点真的相当难。</p>
然后辜鸿铭不慌不忙地用流利的英语说:“英文太简单,不倒着看报还有什么意思。”</p>
“不试试怎么知道。”周诒春说。</p>
成志小学是民国最好的小学之一,即后世的清华附小,成立于1915年。</p>
周诒春说:“那里环境非常好。”</p>
虽然他的国学水平不咋地,但英语却异常好,毕竟在国外待了那么多年。</p>
&lt;div &gt;</p>
不是一直还流传一个故事吗,辜鸿铭有次乘坐公共汽车,故意将英文版《泰晤士报》倒着看。英国人看到后,便羞辱他:“看这位拖着长辫的中国乡巴佬,不懂英文,却偏偏装有学问的样子读报,可偏偏把报纸拿倒了。”</p>
辜鸿铭放下水杯,嘴角扬了扬,然后说:“办法很简单,把在座的洋人还有那些政客官僚,统统拉出去枪毙掉,中国的时局一定安定些。”</p>
李谕和周诒春来到六国饭店,找好位置就座,美国公使芮恩施认出了他:“院士先生。”</p>
李谕并不在乎,再次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将来这些学生都要出洋留学,精力有限,顾不上国学无可厚非。只要下午的国文课保持住就好,学生如果感兴趣就会去用心学。”</p>
“我曾听一位外国朋友这样说过,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厌日本人。相反,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这位外国友人曾久居日本和中国。</p>
满车厢的洋人都讥笑他。</p>
记者直接哑口无言。</p>
周诒春道:“辜先生一代名师,桀骜不驯,还怕后人评说?”</p>
邵飘萍说:“记者嘛,肯定要多方面学习一下。”</p>
次日,清华学校校长周诒春来找李谕,聊了聊赴美学生的事情,这属于常规事务,然后他又说:“疏才兄要不要去听场演讲?我刚花四元钱买了两张。”</p>
周诒春说:“这是自然。”</p>
李谕说:“飞机是个新赛道,理论上讲,我们就算从现在开始起步,也不至于落后太多。只不过飞机又牵扯到了其他诸多工业,所以确实很难发展。”</p>
邵飘萍又说:“李谕先生,我还有另外一个问题,不久前,欧洲传回了最新报道,索姆河战场上,英军使用了秘密武器,一种被称为‘水箱’的奇怪东西,短时间就取得了不得了的战果。而您早在几个月前,竟然就在与英国公使朱尔典的对话中提到它,朱尔典公使本人甚至都不知晓。您到底是如何做到的?而我们有没有可能造出来?因为如果无法造出,将又会被列强军队压制。”</p>
周诒春对李谕说:“辜先生此前因为和大总统闹矛盾,辞去了北大教师的职位,我正好把他请去清华学校。”</p>
《春秋大义》就是《中国人的精神》。</p>
辜鸿铭提起手杖:“行了,估计你们琢磨明白我今天讲的也要花上十天半载,有什么不懂的,等我下次来吧。”</p>
“不能这么讲,”李谕说,“冯如先生曾经在美国学习多年,此前一直在美国制造飞机,他造出的飞机获得了美国飞行杂志的盛赞。我专门把他请回来,就是为了让我们的飞机行业不会落后那么多,也不再发生德国人拿一个淘汰的步枪就能哄骗我们的事情。”</p>
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p>
其他人见其被怼,更不敢提问。</p>
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几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此外还有灵敏。</p>
周诒春说:“只能如此,可惜我们对学校的自主权还是太少,我想早点改制成大学,那样就能开设正规的机械科,学习制造飞机、轮船、汽车。”</p>
“有道理,有道理!”辜鸿铭笑了笑,“你这个后生有点见地,希望校长任上,不要一味只让学生学abcd,千万别忘了咱们的经史子集。”</p>
咱们提过,辜鸿铭一直讨厌袁世凯,尤其是袁世凯的称帝举动,因为违反了辜鸿铭自己心中的帝制。</p>
李谕说:“该不会要讲《中国人的精神》吧?”</p>
邵飘萍唏嘘道:“价格肯定比火车票贵得多,我恐怕无法体会。”</p>
李谕在一旁哈哈大笑:“我就说吧!”</p>
辜鸿铭本人还算擅于演讲,懂得如何控制情绪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p>
李谕说:“我曾给朱尔典先生说过,全是凭借供应链端的消息,应该说是一种猜想,没想到说中了。至于我们能不能造出来,很难说,因为想造坦克,最少要先能够造汽车、拖拉机。”</p>
汽车上,周诒春聊起辜鸿铭这段时间的趣事:“袁大总统去世时,北洋政府下令举哀三天,但这位辜老先生竟然在自家院里搞了个堂会,鼓乐喧天热闹非凡。警察过去喝问他为何公开违抗法令。辜老先生拍了拍警察说,不就死了个总统吗,怎敢影响我辜某与洋人朋友在此赏戏。</p>
估计现在全国知识界里,对中国文化最自信的就是两个:辜鸿铭和李谕。</p>
周诒春说:“小事一桩,我们非常欢迎您的公子。”</p>
邵飘萍是我国新闻理论奠基人,水平杠杠的。</p>
“这么说,天津冯如飞机厂造出来的飞机果然远远落后于欧洲?”邵飘萍说。</p>
李谕一直没有看过辜鸿铭的著作,但此时听他用英文亲口讲出来,竟有一种别样的感觉。</p>
李谕和他握了握手:“芮公使,你也来学习学习?”</p>
李谕说:“估计一两年后,就有能够载人运输的飞机,那时候你可以亲身体会。”</p>
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p>
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p>
吕碧城说:“可能拍得不是太好……”</p>
此时辜鸿铭已经走到台上,他清了清嗓子,然后说:</p>
成志小学本来只是清华给教职工子女上学的,李谕反正也算清华的教师,这点请求很正常。</p>
李谕顺便去清华做了个讲座,应该说是常设讲座,只要在京城,李谕就会在清华、北大轮流讲。</p>
这一届两所大学都招到了一些后来的名人,比如清华的梁实秋、梁思成,两人是同班同学;北大则有冯友兰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