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文天祥141(2/2)

作者:邓云张若离

宋末之席卷天下第141章 文天祥141

赵时赏起身道:“下官愿为相公分忧,鼓三寸不烂之舌,游说邓云来投……”</p>

说完这句话便是连赵时赏自己都觉得郁闷……</p>

文相公南剑开府,随后行辕直入江南西路,立下旗号以后,各路义师纷纷来头,没有一兵一卒的文相公转眼间便拥有了上万兵马,这上万兵马虽然都是起于乡野,彼此之间融合起来也多有摩擦,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些兵马的存在,文相公才能在这西路境内连夺数州军!</p>

一时间文相公在西路抗元的字号不知道传了多远,也就有越来越多的匪头贼首聚于旗下,为文相公效命!</p>

邓云的逐虏军从信州入武夷山,而信州虽属江南东路,可也与江南西路建昌军接壤,两者之间不过相隔数百里。</p>

邓云不可能不知道文相公在江南西路抗元,那么他为什么不来相投?</p>

害怕因为杀官夺库被文相公问责?</p>

不可能的,乱世之中什么最重要,兵最重要,精兵最最重要,邓云手头上有三四千精锐之兵,他会害怕文相公对他追责?想想都不可能。</p>

更何况衢州那位给他来信的乡绅详细叙述了邓云在衢州杀官夺库的事,那邓云杀入酒楼,闯进包厢以后开始只问了一句谁是衢州同知……</p>

然后便一刀将朱之裔的头颅给砍了下来,如此杀伐果断,毫不拖泥带水的悍将,他若真在乎朝廷的法度,他就不会为了震慑直接动刀,更不会毫无顾虑的将州库洗劫一空以后扬长而去!</p>

而后邓云入山搜集物资,征兵入伍,将武夷山中的营盘打造的固若金汤,这些又说明什么?</p>

说明邓云此人不但够狠,而且还极富决断之能,在赵时赏看来,邓云这根本就是坐好了长期窝在山里面的准备!</p>

至于为什么一定要窝在山里面,赵时赏也认真分析过。</p>

在赵时赏看来,首先是武夷山的地势易守难攻,囤军于山中有利于练兵图强!</p>

逐虏军击溃押运队用的那个怪阵,赵时赏从未听说过,据说枪长丈八,怪阵和怪枪,当世只有逐虏军才会,而且邓云入山不过半年多点的时间便能将一群新兵锤炼成这般精锐,这说明邓云很会练兵!</p>

而邓云需要时间,所以窝在山里面为的就是用地势来争取足够的练兵时间!</p>

其次,邓云压根就看不上文相公的西路抗元兵马,认为这就是一群乌合之众,若是来投,被文相公限制军权不说,还会掣手掣脚,不能随心所欲。</p>

第三就是野心!</p>

还是那句话,邓云能毫不犹豫的杀官夺库,就完全能说明此人心智极其果断,那么他入山多半就是为了积蓄力量,等到他自认为自己兵强马壮了以后,就会出山,征战沙场,逐鹿天下!</p>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