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丹书铁券那玩意儿真的有用?(1/1)

作者:权照

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第304章 丹书铁券那玩意儿真的有用?

“宋太祖赵匡胤在建立宋朝后,面临的内外环境都相当严峻。 对内,依旧有五代十国以来武臣弄权的传统局面,同时还有各种叛乱。 在外,北方还有强大的辽国,以及在其控制下的北汉;南方也存在着多个割据政权,如吴越、南唐、荆南、南汉、后蜀等。” “陈桥兵变,大宋建国, 但昭义节度使李筠,却公然反对新政权。 李筠乃是后周的一员悍将, 他先后历经过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诸政权。 郭威称帝后,提拔李筠为昭义节度使,坐镇潞州, 长期担任昭义节度使,积累了强大的实力,是一位非常有实力的地方诸侯。 赵匡胤发起政变,成功夺取政权后,开始积极拉拢地方势力。 在这个随时都会‘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年代里, 许多地方势力纷纷向新的中央政权表示效忠, 唯独昭义节度使李筠,始终没有丝毫动静。 赵匡胤知道李筠实力雄厚, 于是便主动拉拢, 许以李筠高官厚爵, 派使节抵潞州,加封李筠为中书令。” “可在宋太祖的使节抵达潞州后, 李筠却出人意料地在招待宴会上,令人请出了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的画像,并对着画像放声大哭。 这一举动,显然表达了他对新政权的不满和拒绝归顺的态度。 李筠的不满不仅源于他对后周的忠诚,更因为他无法接受赵匡胤这样的后辈凌驾于他之上。 同时,他也察觉到, 中书令的职位虽然看似是升迁, 实际上却是想要剥夺他的兵权。 作为一方诸侯,怎么可能看不到这里面的陷阱。” “在明确了解到李筠拒绝归顺北宋的态度后, 北汉皇帝刘钧秘密派遣使节与李筠会面, 邀请他一同起兵反抗新兴的大宋政权。 于此,建隆元年(960年)四月, 李筠与赵匡胤之间的战争,爆发了! 李筠本就实力强横, 再加上背后有北汉相助, 北宋的形势顿时变得严峻起来。 赵普看到了自家的劣势,于是强烈建议宋太祖赵匡胤亲自出征,自己愿意随军同行。 赵匡胤接受了他的建议,但安排赵普留守京城。 然而,赵普坚决请求随军,赵匡胤最终应允。” “与此同时,李筠因获得北汉政权的支持,而显得信心满满。 并且在他看来‘吾周朝宿将,与世宗义同兄弟,禁卫之士,皆吾旧人。’ 意思是他觉得自己跟世宗义同兄弟, 军中许多老人都是自己的熟人, 只要自己扛起郭威、柴荣的大旗为号召, 后周的旧将以及禁军官兵一定会临阵倒戈,推翻赵匡胤的统治! 然而,李筠的判断完全错了。 李筠是李筠, 郭威、柴荣是郭威、柴荣, 旧主的权威,并不会简单转移到另一个人生。 而且,赵匡胤早已对后周旧将恩威并施,分化拉拢成了自己人。 那些后周旧将有的继续担任原官职,有的甚至还得到了提拔。 所以试问还有人,愿意想着为后周效忠呢? 面对李筠的叛乱,赵匡胤早已做好充分准备。 当战火燃起时, 他便马上派出大将石守信、高怀德领兵出征。“ “再看另一边。 李筠虽然得到了北汉的支持, 但他与北汉之间的矛盾,也很快暴露了出来。 北汉与后周本是世仇, 而李筠又口口声声自称后周遗臣,这便引起了北汉皇帝刘钧的强烈不满。 同时,刘钧又向李筠军中派遣了一名监军, 这进一步加剧了双方的矛盾。 这种相互间的不信任,严重削弱了联合作战的力量。 赵匡胤派出的石守信与高怀德,很快便取得进展。 他们的军队在泽州南部大败李筠与北汉联军,俘虏三万余人,生擒北汉将领范守图,并击杀了监军卢赞。” “连遭失败后,李筠被迫退守泽州,据城而守。 然而六月时, 宋太祖赵匡胤抵达泽州前线,亲自指挥攻城。 皇帝亲临,大宋士兵士气暴增。 宋军派出的一支敢死队成功登上城墙, 泽州随即陷落。 李筠不愿沦为宋军的俘虏,在城池被攻陷后,他选择了自焚身亡。 从起兵到败亡, 这位强大的昭义节度使,竟然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 观众们看到这儿,忍不住概况起来, “应该是说李筠菜呢,还是应该说宋朝的军队强?” “说起来,北宋的军队初期时战力还是很强的。他们南征北战,屡战屡胜,可不是偶然。” “但遗憾的是,自从‘杯酒释兵权’后,北宋便转向了重文轻武的道路,这才逐渐导致了后来的军力积弱。” “真心希望宋太祖能通过这个视频直播有所觉悟,对国策进行必要的调整。” “历史总是充满变数,但愿‘靖康之耻’那样的悲剧永远成为历史,不再重演。” “是啊!强大的军队是国家安全的保障。只有文化和经济的繁荣,不过是别人的牧场而已……” …… 视频继续直播, “在李筠发动叛乱的时候, 还有一个人,也在暗地里蠢蠢欲动, 他便是淮南节度使——李重进。 在众多节度使中, 李重进是比较特殊的存在。 因为他不仅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同样也是一位功勋卓着的将领。 在柴荣统治时期, 李重进与张永德、赵匡胤等人分掌兵权。 柴荣逝世后,朝廷任命李重进为检校太尉,并调任淮南节度使,镇守扬州。” “不久后,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夺了皇位, 而后削去李重进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之职。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李筠的突然起兵反宋,为李重进提供了一个契机。 经过深思熟虑, 李重进最终决定与李筠联手,共同反抗宋朝的统治。” “然而, 令李重进万万没想到的是, 李筠的败亡竟然来得如此迅猛, 以至于让他错失了最佳的起兵时机。 在赵匡胤平定李筠之乱后, 他一纸调令,将李重进从淮南节度使调任为了平卢节度使。 这一变动让李重进心生恐惧, 他担心一旦离开自己的势力范围,便会遭到赵匡胤的暗算。 为了安抚李重进,赵匡胤特地赐下免死铁券,以表诚意。 可李重进仍然心存疑虑。 作为周室的近亲、郭威的外甥,并且还掌握着兵权, 像他这样的人, 不就是新皇帝赵匡胤的眼中钉、肉中刺么? 一张免死铁券,真能保他性命无忧吗? 残酷的历史会告诉他真相, 那就是,扯蛋! 老朱杀了多少有丹书铁券的功臣? 那玩意儿在手上,与其说是保命符,还不如说是催命符更准确一点儿。” 朱元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