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忍(苟?)到最后就是最大的赢家(1/1)

作者:权照

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第218章 忍(苟?)到最后就是最大的赢家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 也就是在诸葛亮,以训厉臣子。 又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 《诸葛亮传》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 诸葛连弩也就是元戎弩,一弩十矢俱发,火力极强。 木牛、流马则是一种运输工具,大大减少了人力运输的成本。” 张良看着光幕,喃喃自语道:“同时精通政治、战略、军事、发明,这真的是人力所能及的吗?” 陈平在一旁,目光复杂地注视着光幕上的影像,感叹道: “此人之才,实乃罕见。自比管仲、乐毅,恐怕还是谦虚了……” 樊哙这时候却突然呵呵笑了起来。 看到众人望向他的眼神里带着不解,于是他解释道:“还好诸葛亮他不习武!” “……” 众人没理会樊哙这个憨憨,抬头继续看直播去了, “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并建造邸阁提前屯粮。 此一系列动作发生在建兴十一年的冬季, 而五丈原之战,则爆发于次年春季。 之所以进行的如此紧锣密鼓,恐怕是出于保密的需要。 而五丈原之战期间, 蜀军就已经不再受缺乏粮草的困扰,足见诸葛亮解决问题之高效。” “和前几次北伐一样, 诸葛亮的袭击几乎令曹魏猝不及防, 而且为了增加第五次北伐的成功率,诸葛亮还叫上了小伙伴孙权,给自己打掩护。 诸葛亮兵出斜谷,旋即在此地扎根。 曹叡对此十分担忧,他调拨步骑兵两万人供司马懿指挥。 尽管有精兵强将助阵,可鉴于卤城之战的教训, 曹叡依然制定了极为保守、却不乏主动性的指导方针, 即以逸待劳、坚守不出、敌退我追。 《三国志·魏书三》有记载曹叡的计划: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 “司马懿一开始是主张坚守渭南地区, 以防人口和粮草等重要资源落入诸葛亮之手。 因此他命令军队渡过渭水,背水列阵以应对。 但曹魏另一个名将郭淮,却认为应该驻守后方的北原。 他的策略看起来非常保守, 因为他担心魏军可能压根儿就守不住渭南, 且魏军一旦遭遇正面被诸葛亮击败, 那么背水列阵的恶劣后果, 将会是所有人都无法承受的。 不是郭淮不信任司马懿的能力,而是诸葛亮正面作战实在太可怕。 司马懿仔细想了想,觉得郭淮说的有些道理,于是主动退出了渭南。” “魏军的撤退,为诸葛亮提供了战略上的契机。 汉军趁势直取五丈原, 并东渡武功水,在那里部署了蜀汉的精锐步军,由虎步监孟琰统领。 此时的诸葛亮,已经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为了进一步增强对曹魏的压力, 诸葛亮采取了多种策略,制造声势, 以营造出汉军兵强马壮、不得不防的姿态。 他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在军事上施压, 更想在政治和舆论上向曹魏施加压力,试图迫使其主动进攻。” “后世有人研究过诸葛亮的大概计划: 一旦曹魏发起攻击,他们必将渡过渭水。 这时,诸葛亮就可以在敌军半渡之时发动攻击,重创魏军。 在魏军因主动进损失大量兵力后, 诸葛亮便可灵活选择是继续进攻北原, 或是挥师西进陇西, 亦或是继续东扩以威胁曹魏的核心地区。 甚至,他还可以继续诱使敌军不断增援,从而‘围点打援’进一步消耗曹魏的有生力量。” “可问题是, 曹魏君主曹睿也算是小明君,明白诸葛亮只能拖,不能打的道理。 而司马懿、郭淮,那更是谨慎到了极点, 面对诸葛亮,他们是打死了主意,绝不主动出击的。 对峙开始。 郭淮率先构筑起防线, 包括挖掘坑道、修筑壁垒等,以抵御汉军的攻势。 在郭淮工事尚未完善之际,汉军突然渡过渭水发动袭击。 但由于魏军早有准备, 成功抵挡住了汉军的进攻,并一度将其击退。 数日后,汉军又尝试声东击西的策略,再次发动攻击,但依旧未能突破魏军的防线。 郭淮凭借北原的地理优势、渭水的天然屏障, 以及临时修筑的防御工事,堪堪挡住了诸葛亮的进攻。” “就在诸葛亮试图调动魏军的计划落空时, 一向以用兵狠辣着称的司马懿抓住了机会,并直击汉军软肋。 关中夏季多雨, 武功水暴涨, 导致诸葛亮本部与孟琰部短暂失联。 司马懿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来之不易的机会, 于是迅速派遣万余骑兵发动突击, 意图一举歼灭孟琰部, 将汉军逐出武功水以东,从而把诸葛亮困死在五丈原上。 没想到诸葛亮临危不乱。 他先是搭起竹桥,再用强弓劲弩越过河流射击敌军骑兵。 在密集的箭雨之下, 司马懿的骑兵难以支撑, 最终不得不放弃吃掉孟琰部的计划,重新回到了坚守的状态。 这一段,在《诸葛亮集》中有记载: 臣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 司马懿因水长,攻琰营,臣作竹桥,赵水射之。桥成驰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