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第159章 武则天的功绩
“武则天主政时期, 除了清洗异己,收拢皇权外, 也做出了不少实质性的贡献。 首先,她在继承唐太宗时期科举制政策的基础之上, 进一步推动并完善了科举制度, 选拔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唐朝前期,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常科和制举两类。 武则天掌权后,每年举行科举考试,同时对科目设置进行了优化。 常科,即常规科目考试, 包括: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众多科目。 她降低了明经科的地位, 提升了进士科的重视程度, 这一举措改变了以往世家子弟在科举中的垄断地位, 为寒门子弟开辟了晋升之路, 使得科举制度真正发挥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进士科的重视也极大地推动了唐代诗歌、散文的繁荣, 诸如王勃、陈子昂、王维、岑参等唐代着名诗人,都是进士出身。 据统计,在高宗和武则天的五十五年统治期间, 进士平均每年录取人数,比贞观时期增加了一倍以上。” 秦始皇嬴政连忙对身边的李斯说道:“终于有科举的详细说明了,快记下来!” 李斯连忙回答道:“臣已牢牢记在脑中!” 窦太后对刚回来的陈阿娇,以命令的口吻说道:“你若一字不差,把科举制度全部写下来,老身可以免去对你的责罚。” 陈阿娇连忙点头应道:“知道了,我一定全部抄下来。” “其次,武则天,开创殿试制度。 殿试又称御试、亲试、廷试, 是由皇帝亲自在大殿上开科取士、监考选拔人才的考试形式。 其考察的内容十分广泛, 涵盖了对经书的理解、对国家政策的看法、个人品行以及外貌仪态等各个方面。 唐高宗在显庆四年曾亲自主持过考试,但并未形成定制。 而武则天则将殿试制度化,亲身参与科举取士的考核过程,以此方式发掘并重用了大批贤能之士。 载初元年(689年)殿试中,年仅二十二岁的张说,凭借出色的表现被武则天亲自点为出众,就可以根据专长和才能被录用。 被举荐的人才还有机会通过考试获得更高的官职, 从而衍生出了‘试官’制度。” “说到这儿,不得不多提两句。 诗赋文章在选拔人才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它们对于实际的治国理政而言,其帮助确实有限。 官员的职责更多地涉及到实践操作、地方治理,以及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政治环境等能力。 因此,在选拔和任用官员时, 除了考察其文学才华外, 更应注重其实践经验、治理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评估。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选拔出的人才能够真正胜任其职位, 为国家的繁荣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 “言之有理。”武则天微微点头,随即转向身旁的上官婉儿,说道:“婉儿,将方才所言悉数记下,不得有误。” “回陛下,正在记!”上官婉儿应声而答,笔尖飞舞,将苏治的话一一记录在案。 稍作沉默, 武则天又将目光投向了狄仁杰,问道:“狄国老,依你之见,朕是否应立即着手改革人才选拔之策?” 狄仁杰略作思索,而后郑重地回答道: “陛下,时机至关重要。 既要改革, 便应趁着‘天榜神迹’而行,阻力会小上很多。” “善!”武则天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满意的神色,而后吩咐道:“此事便交由你全权负责,务必办妥。” “臣领旨!”狄仁杰躬身一礼。 苏治继续讲解道, “武则天用人不拘一格、知人善任, 她的麾下,自然便汇聚了大量的人才。 在她执政的二十二年里, 共有七十八位宰相在她的手下效力过。 其中包括了魏元忠、狄仁杰、张柬之、姚崇、宋璟等名垂青史的人物。 同时,她也提拔了许多优秀的边将,如娄师德、郭元振等人。 这些宰相和将领的出身背景各异, 既有名门之后, 也有来自庶族和平民家庭的人才, 甚至还有一些是出身卑微的下等户。 正是得益于这些人的努力, 唐朝和武周才能政治稳定,经济、文化蓬勃发展。 因此,后人赞誉武则天具有知人之明, 她的时代也因人才辈出, 而被誉为‘多士之用’的黄金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 她晚年所提拔的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 在后来的唐玄宗时代, 均成为了功勋卓着、名扬后世的贤相。” 武则天现在所处的年份,是万岁通天元年(696年)。 按照历史, 这一年姚崇因处理契丹李尽忠、孙万荣作乱事件, 展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 从而受到武则天的赏识,被提拔为夏官侍郎。 至于张九龄和宋璟,现在还不知道在那儿打酱油。 看到这三人都是后世的贤相, 武则天毫不客气的对上官婉儿吩咐道: “传朕旨意,即刻招姚崇、宋璟、张九龄三人觐见!朕要亲自考察他们的才能与品性!” 上官婉儿一边奋笔疾书,一边回答道:“臣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