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雕小福宝四仰八叉第17章 栗子卖清光
来之前,苏又夏原本想着,炒栗子这种粗重活儿,由她来做。大姐负责收银子,打包栗子便好。 毕竟她力气大,栗子颇有重量,时间一长,手会累。 没想到大姐喜欢炒栗子。 既然大姐喜欢,那她叫卖好了,也没什么难的嘛。 反正现在她是小男子汉,怎么做都行,想想还有点畅快呢。 “卖栗子啰!卖栗子啰!糖炒栗子!又香又甜的糖炒栗子!粒粒饱满!新鲜出炉……” 清亮的叫卖声悦耳清脆,很快引来一些人。 “小兄弟,糖炒栗子怎么卖?” “客官,咱们用饴糖现炒的栗子,甜糯可口,卖十文一斤。” 那人惊叫:“太贵了吧!” “对啊,便宜点吧。” “太贵了,买不起,买不起……” 苏迎春忙解释:“不贵的,用的是饴糖炒,量足足的。吃栗子的同时,还能尝尝糖的甜味儿。” “还有呀,这年头哪还有多余的栗子卖?这些栗子,还是我们兄弟俩冒着生命危险,上山碰到。卖了今天,再没有了。” 有的人转身就走,苏又夏急了,就要张口挽留,被苏迎春用力拽一下。 苏又夏立即转头看向大姐,却马上被面前的客人问得忙不过来。 “小兄弟,安管家是不是在你们这儿买的糖炒栗子?” 当中一位衣着光鲜的肥胖妇人站在摊前询问。 “安管家?”苏又夏愣了一下,很快回过神,想到那个温吞书生的老仆人。 她忙应道:“正是,他家公子觉得好吃,一口气买了整整十斤!十斤啊!漂亮婶婶,要不是我家卖得好吃,他能买那么多吗?” 在苏又夏一顿鼓吹之下,妇人大手一挥:“给我也来十斤。” “好勒!” 看来又是一个不缺银子的主儿。 肥妇人咽口唾沫,又念叨着:“这荒年闹的,好久没吃过糖炒栗子。刚才安管家给我尝了一个,真是太好吃了!” 瞧她感动的样子,是真的喜欢吃。 “漂亮婶婶买了十斤后,没剩多少栗子了。各位看官,如果要买,赶紧下单,晚了就没了。” 苏又夏趁机吆喝。 其他人见状,没了要砍价的心思,也不计较贵不贵,纷纷下单。 “给我来五斤。” “我要三斤!” “给我来两斤!” 看吧,这就是蝴蝶效应。 刚开始大家都觉得贵,犹豫着要不要买,或者狠狠砍价。 结果胖大婶一出手又是十斤,再加上先前那书生也要了十斤,导致大家都有一种再不买就卖光的心理。 卿宝若在,一定感叹她二姐无师自通饥饿营销的道理。 她们带来的满满两大竹篓栗子,很快销售一空,比预定的时间要早上许多。 把旁边卖臭豆腐的老大娘给羡慕得。 苏迎春把剩下的一些糖炒栗子送给她,“谢谢大娘把旁边的摊位让给我们,这些栗子给大娘拿回家,权且当个零嘴儿吧。” 老大娘双手接过来,笑道:“那我恭敬不如从命,谢谢你们。说真的,你们兄弟俩一个叫卖收钱,一个炒栗子兼打包,真能干。” 苏迎春和苏又夏被夸得乐呵呵。 她们收拾好东西,往卖粮食的铺面去。 苏又夏兴致勃勃:“大姐,咱们买一些粗粮和陈米回去,我看家里的米缸,没几天就吃完了。” 苏迎春点头:“我也是这么打算,还有家里的饴糖、油盐也要买上一些。” “要不咱们买多一点油盐吧。” 苏迎春想到每顿饭都缺油少盐,暗叹一声,应道:“嗯。” 她们很快买来一些食用的油盐糖,苏迎春不敢买太多,共花了一百五十文。 她们另外各买了一袋陈米和粗粮,各自背一袋。 苏迎春考虑到小弟刚出生,皮肤娇嫩,便扯了一块细棉布。 “卖猪肉啰,一早儿宰的大肥猪啰!” 苏又夏顿住脚步,目光盯着猪肉迈不动腿。 苏迎春瞥她一眼,摸摸钱袋子,一咬牙道:“咱们割一块猪肉回去吧,阿娘正是养身子的时候。” 苏又夏想到香喷喷的炖猪肉,费了好大劲儿,勉强抑制住口中唾沫泛滥:“大姐,咱们虽然说赚了点银钱,可经不住这样花呀!” 苏迎春感到好笑,还不是看你那馋样。 她面上淡定道:“没事,阿娘要下奶,小弟才能吃得好。早产儿身体弱,阿娘坐月子也是最关键时刻,这钱不能省。” 早市早过了,这会儿猪肉卖剩没多少,而且一看都是瘦肉、骨头。 “小兄弟,我正赶着收摊,你们把这些全要,一百文,怎么样?” 苏又夏瞪大眼珠子:“你抢钱呢,这么贵!” 一开口就把她卖的十斤栗子钱给花掉,怎不叫她心疼。 屠户做买卖,各种各样的人见多了,在看到两位小兄弟身上的衣服,打着好几个补丁,知道他们家境贫寒。 他依然笑呵呵道:“饥荒年头不止柴米油盐涨价,猪肉也跟着涨价。我卖给你们的价格绝对是良心价,不信你去别的猪肉摊位问问去?” 苏迎春连忙拉住苏又夏,“我知道老板做生意实诚,你也看到了,我们身上穿的衣服都打着补丁,要不是我阿娘和小弟需要补身子,我们也不会来买肉。老板,你再便宜点吧?” 屠户正要拒绝,被后头走出来的一位老妇人催促道:“你家娘子都是要生了!你还不赶紧回去看?早知道你不心疼媳妇,我当初就不该把女儿许配给你。” 屠户立即转头面对苏迎春姐妹,一咬牙道:“行,我娘子在生产,讨个吉利,八十文,全卖给你们。那些猪下水,你们要是想带走,我也不收钱,权当送给你们。” “谢谢老板!”苏迎春立刻爽利地支付铜板,把猪肉甩进背篓里。 两人买完之后,立刻欢欢喜喜地背着东西,赶路回家。 背回去的东西,没比早上出发时轻多少,她们花了跟去程的时间差不多,方回到村口。 正当日落西山,晚霞染红了整片天空。 她们加快脚步,像宿鸟归巢,飞也似的往家中奔去。 路过屋旁边的一大块空地,见那儿有许多工匠,仍在勤勤勉勉打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