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被迫登基第137章 病危速至京城138
大军浩浩荡荡启程返回嘉峪关。&lt;/p&gt; 大军抵达嘉峪关后,开始休整。&lt;/p&gt;</p>
嘉峪关内。&lt;/p&gt;</p>
女军营地,无数伤兵被送往此处。&lt;/p&gt;</p>
营地内一片繁忙。&lt;/p&gt;</p>
虽西北之战顺风顺水,然此役大明亦付出惨重代价。&lt;/p&gt;</p>
纵火枪锋利,越王炮威力巨大,面对帖木儿三十万视死如归的大军,伤亡仍无法避免。&lt;/p&gt;</p>
大军返回嘉峪关后,女军营地弥漫着哀嚎与呻吟。&lt;/p&gt;</p>
女军们忙得晕头转向。&lt;/p&gt;</p>
近万名女军轮流作业,救治近十万伤兵,几乎耗尽体力。&lt;/p&gt;</p>
女军营内,有人哀号,有人呻吟,甚至有人离世。&lt;/p&gt;</p>
不论这些伤兵结局如何,他们面对的都是这些照料他们的女军。&lt;/p&gt;</p>
不知何时起,军中士卒看女军时不再戏谑调侃,就连老兵见她们亦恭敬有礼,不敢丝毫怠慢。&lt;/p&gt;</p>
谁若当众调戏女军士兵,必遭众人痛殴。&lt;/p&gt;</p>
一切缘于太多兄弟在女军手中得以生还。&lt;/p&gt;</p>
他们不再像从前,负伤后只能在伤兵营听天由命。&lt;/p&gt;</p>
昔日的伤兵营,其景象无一比老兵记忆更清晰。&lt;/p&gt;</p>
烽火之中,老兵最惧何事非战死沙场,非兵败如山倒,而是重伤垂危。&lt;/p&gt;</p>
一旦重创,等待他们的便是......污秽的伤兵营内,苟延残喘,默默等待死神降临。&lt;/p&gt;</p>
死亡不足畏惧,恐惧在于漫长地等待死亡。&lt;/p&gt;</p>
伤兵营内,尤其是重伤者,唯有凭坚韧之躯熬过,熬过去了便能生存。&lt;/p&gt;</p>
若熬不过,唯有赴黄泉。&lt;/p&gt;</p>
故大明朝的伤兵营,另有一名号,唤作“待死营”。&lt;/p&gt;</p>
军中医者寥寥,多为将领与统帅服务。&lt;/p&gt;</p>
军中随行医师,无暇分身,更不会涉足伤兵营为士兵诊治。&lt;/p&gt;</p>
每次战事,数百乃至数千伤兵,那几位医师亦无法兼顾。&lt;/p&gt;</p>
今时不同往日,竟有人前来疗伤,即便都是柔弱女子,老兵们仍感念在心。&lt;/p&gt;</p>
他们感到自己的性命不再轻贱,哪怕是最微末的士兵,重伤时也有人奋不顾身抢救。&lt;/p&gt;</p>
这是他们初次体验到关怀与尊重,军中将领对女军生出了极高的敬意,仿佛尊重自己的生命一般。&lt;/p&gt;</p>
这一切,尽收正在女军营中养伤的朱棣眼底。&lt;/p&gt;</p>
朱棣何许人也一生征战沙场,军队之态,他再清楚不过。&lt;/p&gt;</p>
伤兵营中士兵的心态,他岂会不知晓?起初,闻说嘉峪关有女军,他怒不可遏,无法理解朱瞻墉为何安排一支女子军队驻守嘉峪关,认为此举只会让军心涣散,甚至滋生军纪问题。&lt;/p&gt;</p>
然当他被朱瞻墉安排进入女军,感受截然不同。&lt;/p&gt;</p>
尤其是目睹大军归营,无数伤兵井然有序在女军营外等候,眼中的敬畏。&lt;/p&gt;</p>
更有重伤者被迅速送入女军营救治时,伤者眼中的感激之情。&lt;/p&gt;</p>
朱棣猛然明白朱瞻墉设立女军的真正意图。&lt;/p&gt;</p>
这些女军在伤兵心中,便是救苦救难的菩萨。&lt;/p&gt;</p>
往后,只要女军所在之地,他们便能毫无后顾之忧地奋战杀敌。&lt;/p&gt;</p>
因他们深知,即使重伤垂死,也会有人全力以赴救治他们。&lt;/p&gt;</p>
他们再无需惧怕重伤待死的境地,不再是伤兵营中等待命运裁决的存在。&lt;/p&gt;</p>
女军在很大程度上,稳固了后方军心,也让前线奋战的将士心安。&lt;/p&gt;</p>
“此子心思颇深,果然能物尽其用!”&lt;/p&gt;</p>
朱棣不禁感叹。&lt;/p&gt;</p>
此时,朱棣的病情大致已康复。&lt;/p&gt;</p>
他留在此处,实为观察女军在军中的实际效用。&lt;/p&gt;</p>
如今亲眼所见,他心中彻底踏实。&lt;/p&gt;</p>
正当朱棣准备离去之际,一名亲卫匆匆进来,走到朱棣身旁呈上一份奏报。&lt;/p&gt;</p>
朱棣接过奏报,瞥了一眼,脸色骤变。&lt;/p&gt;</p>
“畜生!!!”&lt;/p&gt;</p>
朱棣抑制不住怒火,起身咆哮。&lt;/p&gt;</p>
奏报来自京城东厂督主房坚。&lt;/p&gt;</p>
东厂乃朱棣亲手建立,实为他的暗卫组织,始终隐藏于暗处。&lt;/p&gt;</p>
自锦衣卫出现纪纲那样的人物,朱棣觉得锦衣卫权力过大,若无制衡,一旦再现纪纲之辈,对大明绝非幸事。&lt;/p&gt;</p>
且锦衣卫过于显眼,仅适于明面。&lt;/p&gt;</p>
许多隐秘之事,不宜锦衣卫插手。&lt;/p&gt;</p>
于是,朱棣设立了东厂。&lt;/p&gt;</p>
此时的东厂在大明鲜为人知,许多臣子甚至不知其存在。&lt;/p&gt;</p>
而此时的东厂,实为直属于皇帝的秘密卫队,职责仅限监视朝廷。&lt;/p&gt;</p>
然东厂亦多掣肘,表面上地位高于锦衣卫,权力更大,实则东厂的实权不及锦衣卫,仅能监视,无皇帝旨意不得拘捕。&lt;/p&gt;</p>
因其专办皇帝意欲之事,唯皇帝一人负责。&lt;/p&gt;</p>
未经皇帝许可,不得擅自逮捕任何人。&lt;/p&gt;</p>
此刻,朱棣再也无法坐得住。&lt;/p&gt;</p>
厂卫的奏报中,京城局势动荡。&lt;/p&gt;</p>
太子被囚,太子妃生死未卜,越王妃被捕入天牢。&lt;/p&gt;</p>
目睹朱瞻基在京师的所作所为,朱棣眼中除了愤怒,更充斥着无尽的懊悔。&lt;/p&gt;</p>
他低估了孙子的狠辣,其实应将孙子留在身边,眼见他将京师搅扰得乌烟瘴气,除了愤怒,他还有一丝痛心。&lt;/p&gt;</p>
皇家之人,竟全然不顾亲情,连亲娘也可加害!&lt;/p&gt;</p>
如此畜生,尚有何人性可言?&lt;/p&gt;</p>
“走,即刻前往见越王!”&lt;/p&gt;</p>
“遵命!”&lt;/p&gt;</p>
然而,当朱棣带领亲卫来到朱瞻墉住所,屋内早已人去楼空。&lt;/p&gt;</p>
桌上,留有一封信笺。&lt;/p&gt;</p>
朱棣上前拿起,发现是东厂督主房坚致朱瞻墉的信。&lt;/p&gt;</p>
信中详述了京城之事。&lt;/p&gt;</p>
信笺旁边,还有另一封信,是朱瞻墉岳父孙愚所写。&lt;/p&gt;</p>
孙愚的话语简短,仅一行字:&lt;/p&gt;</p>
“太子妃病危,速至京城!”&lt;/p&gt;</p>
朱棣轻轻一叹。&lt;/p&gt;</p>
面对如此信函,若这小子还能安坐,那才怪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