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张氏天下第49章 匈奴犯境
一个时辰之后,探子来报,官军大营战乱平息,张济将军接连袭营,全军覆没。李催、郭汜非但没有为张济感到悲伤,反而相视一眼,哈哈大笑道:“大事可成,战局已定!”于是李催、郭汜纷纷整顿军队,却是近乎倾巢而出,势要给吕布、曹操一个措手不及。 果然如贾诩所料,经过两次袭营失败之后,官军再无准备,就连一向谨慎的曹操此刻也安排麾下士卒轮番休息,然而曹操等人不知的是,即将等待着他们的将是一场有史以来的大劫难。 夜色逐渐消失之际,李催、郭汜大军此时已悄然而至,经过接连的小胜一场,此时的官军大营之中却是早已疏于防备,一个个东倒西歪,哈欠连天。 却在此时一阵阵喊杀之声从四面八方而来,却是在贾诩的建议之下李催、郭汜几乎尽出长安兵卒,只因长安城中粮草不足以支撑十数万大军,若是十数万人固守长安,怕是不足月余便会弹尽粮绝,是以贾诩的主动出击之策,却是出在了二人心坎之上! 而此次夜袭,李催、郭汜可谓倾尽全力,整个长安城除却四千守军守卫四城城门,余者十余万大军全部投入到了此次袭营之中,此时与其说是袭营还不如说是强攻来的更加实际。 曹操、吕布麾下大军顿时被杀了一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此时官军面对着数之不尽的敌军,以及李催、郭汜麾下不要命的打法,纷纷胆怯,只见李催、郭汜麾下新军不要命似的同官军厮杀着,至于新军为何如此卖命?自是贾诩建议郭汜、李催以新军家眷为威胁,先是大棒后是大饼,再有监军督促新军,若干退后者斩,如此新军方有视死如归之势! 面对如此军队,即便勇如吕布,此时也不得不慌忙败退而回。只是李催等人又如何能够这般轻易放众人离去?一个个避开吕布等官军将领,转而向着官军士卒、校尉奋勇猛杀,最终曹操、吕布纷纷溃逃而走,此战曹操族兄夏侯博、族弟曹伟为掩护曹操逃跑,先后死于万箭穿心之下,而吕布麾下成廉为掩护吕布成功撤退,被张绣斩于马下。 此战李催、郭汜虽胜,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数万新军损失惨重,就连二人麾下精锐同样折损过半。 在这场大战之中,李催和郭汜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们的数万新军损失惨重,精锐部队更是折损过半。这场胜利虽然让他们在短期内占据了优势,但也使得他们的元气大伤。 李催和郭汜也深知,要想固守长安,必须加强长安的防守。于是,他们按照贾诩的建议,加强了长安的防御措施。他们在城墙上增派了更多的守军,修缮了破损的防御工事,确保长安城固若金汤的同时,贾诩还建议他们在长安城以外的各个要道,布下探子,严密监视着官军、张角以及韩遂的一举一动。 这样一来可以及时发现敌人的动向,二来也方便做出相应的应对部署。李催和郭汜此刻对贾诩之言可谓言听必从,忙命樊能在长安城外的要道上布置了密探。 洛阳城中,皇宫之内此刻文武吵做一团,只因在这场大战中,朝廷的大军被李催、郭汜的联合击败,损失惨重。 即便如吕布这般勇武天下,以及曹操这般智勇双全,也未能幸免于难,长安之败可谓是二人生平以来的第一次遭遇到的滑铁卢。 战败后的吕布和曹操将要面临着朝廷的责罚。只要是战败,那么各种罪名那是层出不穷,什么指挥不当、导致军队溃败,作战不前等等,在这个时代,战败即意味着罪责,更何况是如此重大的败仗。 然而,吕布背后有何太后的支持,而他在朝廷中也有着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因此,在何太后出面为维护之下,最终使得吕布只受到了罚俸削爵的惩罚。 相比之下,曹操的处境就显得十分艰难。他刚刚升任左将军,尚未坐稳这个位置,就遭遇了如此重大的挫败。朝廷对此战的失望和愤怒都强加在了其一人之上! 好在在汉帝刘协心中此时的曹操是忠于他的人,在汉帝刘协的袒护之下,曹操最终被贬回了中军校尉之职。这对于曹操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他感到自己的前途一片黯淡,更是对朝中只知争权夺利的文武百官而感到愤怒与不甘。 只是经此一战,朝廷果如贾诩所料,损失了近三万大军的东汉朝廷,已无再战长安之力! 而此时的吕布居然于朝堂之上举荐荆州牧张角讨伐长安,惹得群臣大骂,若是长安在归入张角麾下,那些洛阳朝廷还有何尊严面目?届时张角若反,这洛阳又拿什么抵御张角? 好在王允与并州牧孔伷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二人多有书信往来,在这关键时刻,王允想到了孔伷,于是王允向天子上书,阐述了孔伷的才能和一些过去的功绩。 最终人被王允说服,同意了王允的举荐,下令孔伷招募五万并州军,南下洛阳担任卫尉。 而孔伷接到命令后喜出望外,他并无野心,相比外放地方,他更愿到洛阳做一京官,于是孔伷立即着手准备,不敢有丝毫怠慢。他迅速召集并州各郡军中的精锐部队,近乎倾尽并州各郡县之兵,方才凑起这五万精壮之士,南下洛阳。 然而并州作为大汉的北疆重地,一直是大汉的边地屏障,抵御着北方匈奴的侵扰。然而,这一切的宁静在孔伷的一声令下被打破。 孔伷把并州的大军抽离,南下至洛阳。使得并州因此变得兵力空虚。这个消息,对于并州的百姓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并州百姓在孔伷的治理之下,原本还算过得相对安稳。然而,随着大军的离去,他们的安宁生活也随之消失。 却是此时此刻,大汉的属国南匈奴的左贤王,看到了并州的空虚,看到了自己的机会。他决定借此千载难逢的机会发动叛乱,并同南匈奴左部胡合,杀其单于羌渠,号称十万,南下并州,劫掠并州各郡。 由于并州空虚朔方郡、五原郡以及云中三郡,几无抵御之力,三郡百姓苦不堪言,房屋、土地皆被南匈奴的铁骑踏为平地。火光、狼烟,代替了往日的安宁。 此时的并州百姓,陷入了外族的战火、铁骑之下。他们惊恐、无助,只能在绝望中挣扎。他们的房屋、田地、牲畜皆被毁、被劫掠,亲人或被杀、或俘虏,一时之间并州百姓陷入到了无尽的痛苦与黑暗。 由于郭泰的离去,此时的并、冀黄巾皆有张牛角所统领,而北地黄巾军对外族的痛恨可是远远大于东汉朝廷,在得知南匈奴入侵之后,张牛角开始组织起了人马,准备北上抗击外族。 而此战之艰险,张牛角心知肚明,然太平道教义面前,其又身为渠帅当义无反顾、奋勇当先!可惜的是黑山军、白波军虽然动不动号称十万,却是多为老幼妇孺,真正的青壮精锐,两军加在一起尚且不足十万,除却留守白波、黑山的两万青壮。 即便如此,张牛角依旧一马当先,立于大军最前,带领着五万青壮步卒,以及一万骑兵,一路向北而战,迎战异族匈奴! 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并州境内筑起了一道道防线,抵抗着南匈奴的铁骑。他们的坚韧与勇敢,让身后无数的并州百姓佩服,纷纷拿起锄头、镰刀加入到了抗击异族的队列之中! 只是张牛角麾下黄巾以及并州百姓又如何是异族铁骑的对手?好在此时南匈奴的大军尚在北面,而并州南面则多为小股异族骑兵,而张牛角等人为了全歼这些小股异族部队,近乎各个以命搏命,而逃离百姓对这些异族更是恨之入骨,一些逃离落单的异族骑兵,在这些农户百姓手中,竟是被生生撕咬碎尸而亡! 只是此时空虚的并州各郡,如何抵御南匈奴的袭击?北地各郡几乎皆是一战而下!在朔方、五原以及云中之后,定襄郡也被一日攻破,于此同时并州西河郡、雁门郡、代郡、纷纷告急,只恨张牛角此时麾下多为步卒,形势紧急,张牛角只得亲领万余骑兵先行,驰援西河郡,同时向冀州的皇甫嵩、幽州孙坚书信结盟,共抗匈奴! 而当二人收到张牛角的书信之时,打开书信只见书信简洁明了,写着:“异族犯境,并州数郡陷落,速援!民族大义之前,尔等若依旧不顾大局,此战之后,太平道定与之不死不休!”书信的落款上,张牛角、孙轻、王当、杜长、余毒、白绕、眭固、陶升、张白骑等人的名字一一列出,每个名字后面都以血为引,鲜红刺眼。这份血书,更代表着冀州、并州太平道教众的决心,而太平道的加入也定会使得各方形势大转! 当皇甫嵩和朱儁收到张牛角的血书后,他们的反应截然不同。皇甫嵩眼中闪过一丝敬佩,而朱儁则皱起了眉头。 “这些黄巾贼寇,竟也有如此血性之时?”朱儁喃喃自语,显然是被信中的内容所触动。 然而皇甫嵩并未回答朱儁而是看着书信一时之间陷入到了沉思之中。皇甫嵩暗道,冀州的战况尚未明朗,若此时分兵驰援并州,一旦冀州有失,朝廷的责难是不可避免的。但并州若真的沦陷,那么他们守住冀州又有何意义? 最终皇甫嵩决定驰援并州,他认为并州若失,冀州也将唇亡齿寒,届时必将三面皆敌,何况为将者若是看着异族入侵,而坐视不管,岂不遗臭万年?受世人唾骂? 然朱儁却担忧分兵后的风险,他认为应该遵圣谕坚守冀州,确保这一重镇不失。不然若是并、冀皆失丢了官职事小,恐累及家中老幼! 两人各持己见,一时间争论不休。最终,他们决定各领一军,皇甫嵩率领五千精锐骑兵北上驰援雁门,而朱儁则带领两万步兵坚守常山,以防备孙坚和袁绍的进攻。 做出决定之后,皇甫嵩便即刻率领的骑兵向着西北而去,一路之上路疾驰如风。他们日夜兼程,只为尽快赶到并州雁门郡,夜幕降临,皇甫嵩仰望星空,心中默念:“此战当只有战死的皇甫嵩,而无战败的将军!” 与此同时,朱儁在中山也并未闲着。他部署防线,加固城墙,确保冀州的安全。虽然他知道皇甫嵩已经北上驰援,但他依然不能有丝毫松懈。因为在他看来,冀州的安危直接关系到整个朝廷,甚至是天下的局势。 分兵之后的两人,各自肩负着不同的使命和责任。但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无论结果如何,死战不退! 而当孙坚接到张牛角的血书时,他的眼神瞬间变了,再无轻视之意。看着信上那些用鲜血写成的名字,他感受到了张牛角等人的决心和信念,这让他深受触动。 “真乃英雄豪杰也,尔等尚且如此,某孙坚岂能落后?”孙坚心中也随之涌起了一股万丈豪气。他知道,此时并州正处于危难之中,作为一方诸侯,他有责任也有义务去驰援并州,何况驰援并州,一来可以扬名立万,二来不战而下代郡,平添一郡之地,可谓名利双收。 孙坚迅速召集军中诸将,商讨驰援并州的计划。最终孙坚决定亲自率领一支精锐部队,迅速北上驰援代郡。同时,他留下黄盖驻守中山,并叮嘱道:“公覆,匈奴南下,并州告急。我欲驰援代郡,这中山郡某便交由你来驻守。当前异族入侵之际,若那袁本初不顾大局,来使欲兵出常山,你可假意同意,待时机成熟,对其倒戈一击。届时即便不能全歼其部,却也定要让其伤筋动骨!” 黄盖见此叹息道:“如此行事,岂非被世人所唾弃?” 孙坚笑道:“若他袁绍顾全民族大义,你我自是不用如此,可若其如此不管不顾,那也怪不得我孙文台不仁不义,如此行事虽受士人唾弃,却也是一些无知士人罢了,真正有识之士也必会如同我这般!弃小义而成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