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大燎原一百零七章 大捷后(四)107
“四、命令追剿军第二梯队总指挥、第十纵队指挥、第十三军军长汤恩伯即刻统帅所部,日夜兼程水陆并举赶赴贵阳,作为国军追剿军支援梯队汇合刘峙部归其指挥,务必完成党国既定的回收贵州军权、政权大计,再一举在黔北完成会剿红匪大业。 </p>
五、命令国军各部将领务必抽调将校士官,尽快赶赴庐山训练团完成轮训任务,切实提高国军各部将校士官对党国的忠诚度,切实提升对国军各部队的掌控力和战斗力。” </p>
蒋盖思的命令由侍从室主任晏道刚到作战会议室再次宣达后, </p>
所有到会的国军将领自然是立表忠心: </p>
“团结一致!竭尽所能!誓死为党国效劳!” </p>
等国军各部将领昂首挺胸走出会议室后, </p>
他们便悄悄地各凭本事手段: </p>
再找委座苦心积虑地“上报军务”…… </p>
再找司令、军座“汇报工作”…… </p>
再找同窗、同乡“叙叙旧情”…… </p>
至于小会议室的各位早就习惯了, </p>
被“社长”“校长”“委座” </p>
留到最最后面开小灶! </p>
无论等多久,等多晚, </p>
他们至少在表面上那都是甘之若饴的…… </p>
—————— </p>
贵州,遵义,古称播州。 </p>
遵义之名出自《尚书》“无偏无陂,遵王之义”。 </p>
春秋时期,属牂柯等邦国范围。 </p>
战国时期,属大夜郎国范围。 </p>
西汉时期,置牂柯郡替换了250多年历史的“夜郎国”。 </p>
唐朝时期,将郎州改名为播州直至明末存续达962年。 </p>
明朝时期,“平播之役”后统治播州七百余年的杨氏土司谢幕。 </p>
民国时期,废府建制改为遵义县。 </p>
遵义县军事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p>
南临贵阳,北倚重庆,西接四川,东邻铜仁, </p>
是昆筑北上和川渝南下名副其实的要害咽喉, </p>
也是连接东西和通江达海的至关重要交通枢纽。 </p>
“万峰插天,中通一线”的大娄山山脉自西南向东北横亘其间。 </p>
“黄金水道”“美酒河”之称的赤水河绕遵义县西北直入长江。 </p>
古城遵义三面环山一面是水, </p>
是四面都有屏障的坚城险要所在。 </p>
西面是府后山,北面是小龙山,南面是红花岗, </p>
蜿蜒的湘江河犹如一条玉带包裹在古老的城区外围。 </p>
历经几百年沧桑的古城墙: </p>
从磨刀溪到府后山再到小龙山, </p>
再沿小龙山山麓顺湘江到碧云路口, </p>
大自然与古人智慧的完美契合下依山造势守江成险。 </p>
这在完全冷兵器时代绝对是易守难攻基本安全无虞了。 </p>
所以在黔军侯之担部守军被抽调一空的情况下, </p>
红军刘参谋长又采取伪装骗开城门的办法智取遵义, </p>
实在是上上的战术选择。 </p>
不然在没有足够重火炮、重火力的情况下, </p>
正面强攻遵义古城绝对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p>
古城遵义作为黔北地区的历来政治文化中心, </p>
在桐梓系黔军上位后更是将之作为据点疯狂大兴土木。 </p>
现在的遵义城: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