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首次宦官专权(1/1)

作者:青港沉沙

跟着姓名学国学第102章 首次宦官专权

谦卦六爻还讲述了西汉盛极而衰,终至灭亡的故事。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谦谦君子,渡过大江大河,吉利。 汉元帝刘奭(公元前74年—公元前33年),是刘询为平民时和嫡妻许平君在民间所生的儿子。一家三口感情深厚,汉宣帝登基不久,就立八岁的刘奭为太子。 刘奭是位谦谦君子,性情柔和,为人仁厚,喜好儒术。刘奭还是皇太子的时候,就对汉宣帝以刑法治理天下表示不满,委婉进言说:父皇,您持刑太深了,还是要重用儒生治国啊。 他误会自己的父亲了。汉宣帝虽用法治,也好儒学。公元前51年,他曾在皇家图书馆石渠阁召开儒家经学会议。以太子太傅、大儒萧望之为首,众多儒生针对《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异同进行了大辩论。 但汉宣帝的用人有着自己的考量标准,岂容他人置喙?就算是自己的亲儿子也不行。 汉宣帝闻言,气得吹胡子瞪眼睛,厉声喝道:大汉朝一直兼用王霸之道,为什么要像周朝那样一味使用仁政呢?那些儒生学不足以致用,却喜欢厚古薄今,混淆名实,怎么能够委以重任呢? 汉宣帝意识到:乱我刘家天下的人,是太子啊!他开始有意识地疏远了刘奭,转而宠爱明于察断的淮阳王刘钦。 汉宣帝的眼光确实毒辣。只可惜他念及少年微贱时与刘奭生母许皇后相濡以沫,最终还是不忍心背弃糟糠之妻的情分而另立太子。 公元前48年,汉宣帝崩了,刘奭继位为汉元帝,背负起了推动大汉帝国继续前进的历史使命。汉宣帝临终前为汉元帝安排了三位辅政大臣,分别是乐陵侯史高,还有汉元帝的两位老师太子太傅萧望之和太子少傅周堪。 史高是汉宣帝的表叔,汉宣帝的本意是以史高为首辅。他的愿望是美好的,但架不住汉元帝在执行中变了味。 汉元帝打小推崇儒术,因此对两位老师特别信任。他在位期间大量起用儒生参政,汉朝至此才算真正的独尊儒术,结果导致朝政混乱,一代不如一代,终于酿成大祸。 这是后话。当前的直接后果是,史高被冷落了。大权旁落,史高忍不了,于是和宦官弘恭、石显联起手来。 这大概是西汉首次外戚和宦官的强强联手。若要换他父亲汉宣帝和他姥爷汉武帝,绝对不可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大概率不杀光这些家伙不会罢休。 但是汉元帝偏生是个体弱多病的主子,精力经常不济,登基后把大小政事都交给弘恭和石显等人打理。加上他本人性格优柔寡断,耳根子软,不善于拒绝,毫无意外,宦官专权了。 历朝历代,只要宦官专权,一定没有好果子吃,谁来都不好使。 萧望之想干的事,史高和石显们不问青红皂白,统统唱反调。萧望之无奈,只好向汉元帝建议不能任用宦官掌管中书,因为这不合乎国家旧制。 他本来已经是史高和石显的眼中钉肉中刺,这一下更是捅了马蜂窝。更糟糕的是,汉元帝左思右想犹豫不决,迟迟没有做出调整。 这给宦官与外戚留下了充足的反击时间。他们轮流上书诬告萧望之专权,把萧望之逼得服毒自杀了。他是一个气节高尚的好人,却只为个人意气而枉负先帝所托。 这是他的悲哀,也是汉元帝的悲哀。 汉元帝因为恩师之死痛哭流涕,却轻拿轻放,只是口头谴责了石显等人。 他能怎么办呢?他身体不好,需要有人帮他动脑筋,帮他跑腿。于是,汉元帝对这几个人宠信如故,大小政务仍然都交给他们来处理。 史高其实也难堪大任,他官居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从职位上看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人能比,但他先是被好人萧望之压了一头,接着又斗不过几个宦官。他辅政五年,也就闹了几起权力斗争,其他乏善可陈,实在是愧对表侄子的信任。公元前43年,史高致仕,翌年去世,居然得了一个谥号:安。 不错,从汉元帝的角度来看,他治理的国家很安定,他的帝位也很安稳,当得起一个安字。 他在后宫之中安养病体,自然不知道石显大权独揽,威权早已凌驾于皇帝之上。宦官专政,皇权势微,朝政变得混乱不堪,社会矛盾随之渐渐激化,这是汉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拐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