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姓名学国学第64章 焚书坑儒与书法鼻祖李斯
六三:比之匪人。 与盗贼结交。 天下既定,秦始皇一面尊君权、封功臣,这对治国是有利的。但是另一面,他又重用擅长招摇撞骗的儒生方士,造舆论,谋长生,这就很糟糕了。 在秦始皇的默许下,儒生们开始神化儒家的封禅仪式,盛传自古帝王莫不举行封禅典礼。从公元前219年到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巡游海内,封禅泰山。他经过的地方,都命人刻石立碑,用来歌颂他的功德。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秦始皇开始追求长生不老。他先后派遣徐福、韩终、侯生、石生这些方士去海外仙山寻访仙人,求取长生不死的神药。 长生不老的传说只可能是镜花水月,无法实现。这些方士一面哄骗秦始皇获得利益,一面在求仙不成后纷纷逃跑。比如徐福,他曾经哄骗着秦始皇到东海射鱼以开海路,然后带着三千童男女远赴星辰大海,不知所终。传说他带着这些孩子航行到了日本,定居下来。 因为这些方士狡猾无用,秦始皇已经很生气了,结果又有一些儒生博士跳出来妄议朝政。秦始皇大为震怒,他从来就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于是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焚书坑儒。 秦始皇并非不管什么书都烧。诸如医药、占卜、种植一类的实用书籍,以及秦国史官记载的史书,都是在受保护范围内的。而诸如民间所藏的《诗经》《尚书》以及诸子百家的书籍,则被要求在见诏令三十日内悉数烧毁。谁敢不烧或者烧慢了,一经发现,对不起,在脸上刺字,然后罚去修四年长城。光把书烧掉还不够,如果有人偷偷讨论这些书的内容,一经发现,死刑。 民间不得藏书的禁令一直延续到汉初,才在吕雉的授意下,由汉惠帝下诏废除。 焚书后第二年,又有两位求取不死药的方士畏死逃亡,秦始皇彻底出离愤怒。他诏令御史搜捕审讯儒生方士,并允许他们相互告发抵罪,最后相互攀咬出四百六十多人。 秦始皇亲自判决这些人死罪,把他们全部活埋在咸阳。这是中国文明的一次大浩劫,先秦时期的许多历史事实和学术文献就此失传。 四书、五经、《老子》《庄子》这类经典能传承到现在,是真的不容易啊。 六四:外比之,贞吉。 结交外面的朋友,坚守正道,吉祥。 秦始皇在建立秦朝之前虚心纳谏,听取臣下建议,广交秦以外诸侯国的人才,坚守正道,国运吉祥。公元前237年,嬴政在诛杀嫪毐、放逐吕不韦后,本拟将从六国入秦的人才尽数驱逐出境。李斯上《谏逐客书》,回顾先王秦穆公不拘一格唯才是用的故事,说明秦国若无六国客卿未必会变得强大,进而劝谏秦王嬴政为天下一统,不应重物轻人。 秦王嬴政于是收回成命,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这个时期,嬴政极力扩张国家版图面积,增强与六国对抗的本钱。秦国先是吞并巴、蜀、汉中等地,越过宛城(今河南南阳)到达郢都(今湖北荆州),设置了南郡。又北上消灭周王,吞并了周王族的土地,设置了三川郡。 在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之后,原属六国的贵族后裔和老百姓是最大的安全隐患,必须采取措施收服这些地区的民心。为让国民知文守礼,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人在泰山刻石记文,要求男女之间以礼相待,女治内,男治外,各尽其责。 为尽快消除各诸侯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规范行为道德,端正风俗,秦始皇提出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统一度量衡和货币。丞相李斯受命统一文字。 李斯(卒于公元前208年),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人。他不仅是一位功勋卓着的政治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名有姓的大书法家。 他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参考六国文字,发明出小篆字体。为尽快统一文字,李斯创作出《仓颉篇》,作为学习课本供人临摹,并向全国推行。 小篆,是秦朝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从甲骨文到小篆,汉字开始从象形文字向表意文字转变,这一时期的汉字被称为古文字。古今文字的分水岭,要等到汉代隶书出现。 隶书的发明也和李斯有关。 秦国有一个小吏名叫程邈(生卒年不详),早年获罪被关进牢里。他在牢中闲着无事,便结合相对简化的民间字体,将小篆作了改良,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创造出一种新的书体。后来,李斯采用并完善了这种书体,使其逐渐取代篆书成为官方书体。因这种书体出自狱中,所以被称作隶书。 李斯这个人德性有亏,但才华有余。他的书法造诣极高,曾经被鲁迅先生誉为书法鼻祖。他的小篆是书法史的典范之作,其传世书法作品有《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邪台刻石》《会稽刻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