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皇帝第210章 回师与顺天清田211
“谨遵经略命令!” 就在熊廷弼和建奴在辽东玩聊斋的时候。</p>
顺天府,在户部的主导下,京畿地区重编田亩册的事情,也已经开始执行。</p>
熊廷弼决定撤军的当夜,成国公朱纯臣的府上。</p>
“公爷,历代先帝赐下的田亩,再加上那些商贾、缙绅的挂靠,那可是五千多顷,今年就要交税了。”</p>
公府管家捧着本账簿站在朱纯臣的身前汇报道。</p>
“皇帝的皇庄都得交,我们也交吧。”</p>
闻言,朱纯臣颇为肉疼的道。</p>
内廷带头将皇庄田亩册抄录给了户部,皇帝带头缴税,别人也不敢多说什么。</p>
总不能说,皇帝带头给国家缴税是不对的吧。</p>
想着,朱纯臣自己就掐着指头算了起来。</p>
军卫所田肯定是没在里面算着,那些田都让皇帝要了回去。</p>
这个不敢瞒,真的不敢瞒,这部分皇帝让直接分给军户了。</p>
家里的五千多顷,两千多是历代皇帝的赏赐和成国公府强买强卖弄来的。</p>
剩下的三千顷都是别人挂靠来的。</p>
成国公府上的田亩,有上田,也有下田。</p>
一顷就是百亩,按照亩产两石的产量计算,就是一百万石的收成。</p>
刨除给泥腿子的报酬和那些挂靠田,他也就能落得个四十万石粮食。</p>
那些个挂靠田,都是那些土豪士绅逃税的,他也就只能一份比朝廷税收稍低的“挂租”。</p>
地里出的收成,他和士绅三七分成。</p>
七成那是人家的。</p>
思考了许久之后,朱纯臣看向管家道。</p>
“将挂靠的田都清出去,将公府的田亩册送到户部去。至于其他的人,他们想要抗税,那就让他们去抗吧。”</p>
“是。”</p>
闻言,管家无奈的点了点头。</p>
这些要清出去的田亩,还有些是他家的,他接下来也要把自己的田亩清理下了。</p>
“另外,那些个挂靠的田亩,清出去前,你注意造册,让下人们去盯着点儿。”</p>
说着,朱纯臣眼睛中闪过一丝狡黠。</p>
“本国公怎么说,也是大明的驸马都尉,陛下的姑父,陛下的政令,怎么能不遵从呢。”</p>
“公爷是想?”</p>
看着眼前突然奉国忠君的成国公,管家有些怀疑这人的脑子是不是让皇帝丢在军队里给训坏了?</p>
这家伙平日里可没少干作奸犯科的事儿啊。</p>
“让盯着,他们有没有偷税漏税。”</p>
看到管家兼自己奶兄弟的眼神,朱纯臣瞪眼道。</p>
“是,是,小的明白了。”</p>
听到偷税漏税,管家瞬间就明白了这成国公想干什么,当即答应道。</p>
“这税,爷纳了!”</p>
看着离去的管家,朱纯臣扬着脖子道。</p>
别人的孝敬重要,还是自己在皇帝哪儿的观感重要?</p>
是白花花的银子重要,还是他祖上传下来的爵位重要?</p>
这笔账,朱纯臣可是算的明明白白。</p>
别看历史上的朱纯臣是个软骨头。</p>
但那是摊上了崇祯那么个谁都不信的败家玩意儿。</p>
若是别的皇帝,这厮妥妥的一个幸臣,乃至于佞臣。</p>
就在朱纯臣打算借着表现自己恭顺之心,再狠狠的捞上一笔的时候。</p>
顺天府知府董应举夜宿民宅,了解民情。</p>
土炕上,董应举身上披着一件大氅,盘腿坐在一个小桌前,正与侧面躺着的一个七旬老者交谈。</p>
“老人家是说,每年县里都会下来人,勘定鱼鳞册、黄册?”</p>
“呵呵,知府大人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哪里知道这民间的疾苦啊。”</p>
听到董应举的话,这已经七十多岁的老者笑了笑道。</p>
“是吗?”</p>
闻言,董应举伸手摸了摸自己的八字胡。</p>
他也不是蠢货,见到这老者确定说的县里是每年都勘定后,就有了自己的论断。</p>
县里存在田亩、人口瞒报的问题。</p>
每次征收夏税秋粮,派人勘验,但往往这两本实际田亩的鱼鳞册和黄册,只保留在了县城之中,没有上报朝廷。</p>
鱼鳞册和黄册涉及到了要给朝廷转运多少赋税。</p>
他们将每年多出来的部分瞒下来,目的也很简单,为了中饱私囊。</p>
百姓的钱,一分不少。</p>
朝廷的钱,一分不多。</p>
截留下来的,自然是县衙和士绅们二一添作五的给分了。</p>
“又是一场血雨腥风啊。”</p>
心中感叹了一句,董应举对自己这新政的施行困难,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p>
那次清丈田亩,不会死几个人?</p>
“老丈,这附近可有山贼麻匪?”</p>
虽然潜意识觉得,这京城周边不可能有这种反贼分子,但董应举觉得自己还是要问一下。</p>
“没有!”</p>
听到董应举的话,老丈打了一个寒颤。</p>
虽然潜意识觉得,这京城周边不可能有这种反贼分子,但董应举觉得自己还是要问一下。</p>
“没有!”</p>
听到董应举的话,老丈打了一个寒颤,果断的道。</p>
“确定没有?!”</p>
看到老丈的身形颤动,董应举瞬间就觉得有鬼,语气加重问道。</p>
“这个。”</p>
看着董应举脑袋上的乌纱帽,老丈犹豫了一下,而后摇了摇头道。</p>
“真的没有。”</p>
“那老丈你在害怕什么?”</p>
双眼紧紧盯着老者,董应举加大压力问道。</p>
“这。。。”</p>
沉默许久,老丈叹气一声道。</p>
“麻匪没有,但强贼却是有很多。”</p>
“去岁腊月吧,有十几个强贼,把隔壁村寨的一家人给灭了满门,家里的小娘子也被掳了去。”</p>
“那家的男人啊,被倒挂在房梁上,看着家人被杀。那些个强贼还不许别人去给收尸,谁敢去替收尸,下一个就灭他们满门。”</p>
“砰!”</p>
闻言,董应举忍不住用手在身侧的桌子上狠狠一拍。</p>
京畿重地,居然发生这种灭门惨案。</p>
这事情的性质已经恶劣到不是用一句官府官吏缺少,无法做事能说的通的问题了。</p>
沉默了良久,董应举的脸上俱是肃杀之气,看向老丈道。</p>
“本官此番出京,是带了卫士的,卫士们不熟山路,不知强贼巢穴,可否劳烦老丈给带个路,让本官的卫视灭了这伙强贼?”</p>
“这。。”</p>
看到董应举满面杀气,老丈犹豫了一下道。</p>
“老头子我岁数大了,脚步不是很灵便,但村里有几个小厮知道这伙强贼的巢穴,我让他们替知府老爷带路。”</p>
说着,老丈转头对一直伺候在身侧的幼子道。</p>
“你去将二柱子喊来,官爷有事要让他做。”</p>
看到那中年人出去,董应举内心的杀意渐渐褪去,看向老丈嘱咐道。</p>
“前几日,皇帝陛下令亲军出京巡视顺天,若老丈再有贼匪消息,可遣人于官道旁等候,皇帝亲军必会将之剿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