抡语新说第154章 老祖宗的智慧155
臣认为不彻查到底,山南道百姓无法生存,大唐社稷无法安稳。”</p>
“臣附议!不彻查到底不足以平民愤。”</p>
“……”</p>
看着大部分臣子都想彻查,李世民微微点头,而后将目光转向李承乾:</p>
“太子,你觉得如何?”</p>
“杀鸡儆猴即可,灾情刚结束,正是治理民生之时,不能在这时候让山南道官场震动。”</p>
李承乾话音刚落,李泰便出声辩驳:</p>
“除恶务尽!正是因为灾情刚结束,才要换一批官员。</p>
只有真正为民谋福的官员,才能让灾民不心生怨怼,才不会使灾民变成乱民。”</p>
“只要灾民饿不死,就不会变成乱民,五弟会在山南道建房、修路。”</p>
李泰满脑子疑惑,他真是不懂李承乾的意思:</p>
“大哥,灾民饿不死跟五弟建房修路有何干系?”</p>
李承乾摆出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p>
“你啊你!教你这么久,连最基本的东西都忘记了!</p>
《管子、乘马数篇》言:若岁凶旱水泆,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者为庸。故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策也。</p>
《晏子春秋》言:饥,晏子请为民发粟,公不许,当为路寝之台,晏子令吏重其赁,远其兆,徐其日,而不趣。三年台成,而民振。故上悦乎游,民足乎食。</p>
说起来我们这些后人真是丢人,一千多年一点长进都没有,还要借用先贤的办法。</p>
某些人更过分,居然连先贤治国之法都没记下,丢死人了!”</p>
“你……”</p>
李泰很想指着李承乾破口大骂,想到现在是朝会,这么多人在场,只能压下心中愤怒情绪,开始思考如何反驳李承乾的话。</p>
长孙无忌见李泰吃瘪,缓缓抬头看向李承乾:</p>
“太子殿下,最重要还是粮食,齐王和渤海王再有钱也不能填饱肚子。”</p>
“舅舅真是聪慧,一下子就想到关键所在。”</p>
李承乾咧嘴一笑:“可惜!贞观十七年,也就是五弟回长安的日子,杜荷便在大唐各地招收不入流官员和读书人去乡村教书。</p>
这些学子中就有各地商人、庶族、地主子弟,山南道也有。</p>
前些日子,杜荷已经前去商量,那些粮商、地主已经同意,在建房期间替百姓们提供粮食。</p>
舅舅,意不意外、惊不惊喜!”</p>
“怎么可能!”</p>
李泰皱着眉头开口:“那些粮食不是一点点,那些人不可能为了自家孩子的老师,倾家荡产的去做。</p>
最重要的是,你不可能让所有地主、商人的孩子都成为学子。</p>
他们本身就有钱有粮,找个读书人教导自家子嗣还是很容易。”</p>
“能一样吗?不入流官员以及士族出身的读书人,跟外面寒门子弟读书人能一样吗?”</p>
李承乾露出贱兮兮的表情:“你可知道他们为何都答应帮忙吗?想不想知道?”</p>
说到这,李承乾看向在场众人:</p>
“诸公,你们想不想知道?答案超乎你们想象哦!哈哈!”</p>
这下所有人好奇看向李承乾,侯君集更是直接问出声:</p>
“太子殿下,你就别卖关子,臣已经等不及了!”</p>
“陈国公,你确定想知道?”</p>
“太子殿下,臣求你快点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