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大明第四十五章 新方法旧方法
既然要学习古代治河长策。周梦臣又怎么能不去关注王景到底用了什么办法。
只是,不知道是时代久远,还是别的原因。王景治水到底高度评价了。但是具体王景做了什么,反而云里雾里了。
王世贞来之前,已经做过功课了。毕竟周梦臣想要治水之心,根本没有一丝丝的隐瞒。王世贞自然提前做好功课。
王世贞说道:“王景治河有成,也是天时地利。黄河水患是近世越发强烈的。在汉唐时期,并不强烈。水中含沙量也较而今少。而当时黄河中下游人口密度,也要少很多。治河之臣,选择的空间比较大。比之而今要容易治理多了。”
周梦臣点点头,觉得王世贞所言极是。
别的不说,单单说西北的气候变化。就可以说明一切,在秦汉之际,陕西还是天府之国。形胜之地,几乎是得关中则得天下。但是而今,陕西是什么样子的?
当年水草丰盛的地方,在宋夏百年战争之后,几乎所有树木都砍掉了。泥沙俱下。这种情况下,黄河水的含沙量不多才怪。
而黄河也就是在宋代水患严重,两者之间,有没有联系?
虽然周梦臣没有证据,但是不妨碍他猜想。
王世贞见状,继续说道:“不过,在治理黄河上,王景也是有独到之处的。”随即说了王景在很多方面的创见,建设遥堤,建立水门,等等。
不过,周梦臣也仅仅是听听而已。因为这些技术上的问题,周梦臣有些知道,有些不知道。但是他知道,大明河堤计算发展与治水技术的水平是随着时代进步而进步,王景当初
的手段,当时是很高明的。但是而今却不见得高明了。
王世贞也知道周梦臣到底想听什么。于是,他忽然说道:“不过,在我看来,王景最高明的地方,还是他的分水之策。”
周梦臣立即来了精神,说道:“愿闻其详。”
王世贞说道:“大人可知道汴河?”
周梦臣说道:“自然知道,汴河不是开封附近一条直通东南的运河,前宋之际,东南财赋都是通过汴河运来的。”
王世贞说道:“不错,但是汴河到底是什么样的河流,是谁修建的?”
“是王景修建的?”周梦臣闻到。
王世贞说道:“正是。王景在黄河上开了水门,引黄河水入汴。这个水门叫做汴口,分黄河之水。”
周梦臣有些迟疑,说道:“这是黄河不决堤的的原因?怎么可能,黄河水含沙量这么高,即便是汉唐之际,含沙量也不会低的,水分则滞,水滞则沉。岂不堵塞河道。”
王世贞说道:“大人说的是正理,但是您忽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汴河与黄河是不一样的。从黄河之中清沙,太难了。即便宋人发明了不少工具,依然不大好办。但是汴河就不一样了。”
“汴河在宋代成为运河,宋人长期让汴河保持在六尺水深。以便漕运。所以汴河清沙是很简单的事情,大不了上封汴口,令百姓下河挑泥。这些河泥,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大好的肥料,百姓也是乐意的。”
“而今王景不仅仅分出一条汴河。王景的策略就是分水杀洪,分流承沙。如此设计,才让黄河千年不动。”
“这------”周梦臣听得皱眉。
虽然这一套理论完全出乎周梦臣的预料之外,但是细细想来,不是没有道理的。只是,与潘季驯主张的束水攻沙的方案,是截然相反。
甚至水火不同炉。
那么到底谁是对的,谁又是错的?或者说,谁的方案可取的多一点,谁的方案可取的地方少一些?
周梦臣一时间也没有答案。
一会儿,他觉得潘季驯的束水攻沙之策,更为方便。但是他随即一想,又觉得泄洪也是自然之理。而潘季驯的计划之中,似乎让黄河直流入海?其中没有分洪,泄洪的地方,风险有一些大。另外一方面,又觉得纯以人力挑沙,效率实在是太慢了。
而潘季驯用水力冲沙,似乎更见高明一些。
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很多事情,当要解决的问题堆在眼前的时候,周梦臣才感觉自己的学识还是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