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之败家儿子第245章 石破天惊的逆袭
暖阁内,一片沉寂,宛如深潭静水,波澜不惊。 林蒙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穿梭在弘治皇帝和朱厚照之间,此刻的他,对太子殿下,心中充满了理解的波澜。 那夜,西山之下,朱厚照的眼神燃烧着星辰般的激情,对着一幅幅舆图,指点江山,豪情万丈,他的身上,仿佛散发着太阳般耀眼的光芒。 然而,此刻的他,却如同被夜幕吞噬的萤火,黯淡无光。朱厚照啊朱厚照,你究竟欠下了多少世间的债,才换得今生的苦果? 林蒙心中涌起一股深深的同情,若是他身处其中,恐怕也会感到难堪。于是,他语气坚定,字字珠玑。 “臣愿以人格为担保,这确实是太子殿下智慧的结晶,陛下英明神武,洞察秋毫,是否对太子殿下太过严苛?殿下的智慧,非同凡响,为何陛下却视若无睹?” 朱厚照听得泪眼朦胧,嘴角颤抖,眼中闪烁着感激的火花。 “老林,你真是我心头的明灯,这番话,说得正是我心声啊。” 弘治皇帝的面容依旧波澜不惊,只是眼角不经意间掠过的那一抹,似乎是对朱厚照的淡淡不屑。 人比人,气死人。林蒙的这一番话,不仅让弘治皇帝感到心头一震,更让林家父子,一前一后,如两颗璀璨的明星,照亮了朝堂。 林家父子,一个力挽狂澜,成就千古伟业;一个智计百出,预知胜负,林家父子,实乃世间奇才。 而林蒙,竟然要将这等殊荣让予太子,这份情义,令人动容。他巧妙地为太子辩解,一番言辞,既合情又合理。 “唉……”弘治皇帝不禁一声长叹,“生子当如林蒙,此言不虚啊。” 朱厚照眨巴着眼睛,一脸懵懂,似乎还未完全消化这突如其来的转变。 刘健等大臣也坐在一旁,目睹了这一切,心中不禁感慨万分。太子殿下,的确有些过分了,而林蒙,却是真正的栋梁之才。 朱厚照想要辩解,却见弘治皇帝显然已经对这件事失去了兴趣,因为他觉得,林蒙的话已经给了朱厚照最后的一丝尊严,再继续指责,又有什么意义呢? 反正这个屡教不改的太子,已经是朽木不可雕也。 然而,林蒙却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异样。林蒙,一个坚守道德的君子,怎能眼睁睁地看着太子侵占本属于他的荣誉? 这样的行为,实在有失君子之风。 在这金碧辉煌的御书房中,随着弘治皇帝缓缓吐出的话语,一股热切的气息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林蒙,你且放胆直言,你父亲,那真乃是大明江山的一根定海神针,若无他挺身而出,这贵州之地,怕是早已沦陷敌手,陷入万劫不复之境!” 弘治皇帝的目光如炬,紧紧锁定在林蒙的脸上,仿佛要将他的内心也看穿。 “你不必犹豫,你的父亲,他的英勇,他的智慧,他的赤胆忠心,早已深入人心。这世间,能有几人如他般,勇闯龙潭虎穴,换得一方安宁?” 林蒙感受到皇帝话语中的分量,他的心中涌起一股自豪与激动,不禁抬头,与皇帝的目光交会。 “陛下,臣父虽不敢当此赞誉,但若论如何奖赏,臣以为,当以国之大义,民之福祉为重。至于具体赏赐,臣恐难以妄自揣测。” 弘治皇帝听罢,眉宇间露出一丝笑意,那笑容里藏着深深的满意。 “好,林蒙,你这份谦逊,朕甚是喜欢。既是如此,这南和伯的封赏,朕自有分寸。马文升,你且记下,南和伯的功绩,当以国士之礼,重赏不误。” 马文升与刘健等大臣闻言,皆喜形于色,纷纷附和道:“陛下英明,南和伯的功勋,实乃当世之奇。” 在这场朝议中,林蒙仿佛看到了父亲那坚实的背影,心中暗暗发誓,定要不负父望,不负天下。 而弘治皇帝,更是对林蒙刮目相看,心中暗想:“此子不凡,将来必成大器。” 喜报频传,不仅红薯丰收,贵州之役亦传捷报,这一切,都是大明之幸,天下之幸。而在这背后,是林家父子的默默付出,是无数将士的浴血奋战。 弘治皇帝心中感慨万分,他知道,这份荣耀,是属于整个大明,属于每一位为之奋斗的子民。他抬起手,轻轻拂过案上的奏章,仿佛在为这片土地,为这些英雄,献上最崇高的敬意。 在弘治帝的深宫之中,气氛如同凝固的琥珀,静得能听见心跳声。突然,一股暗涌在静谧中涌动,弘治皇帝的沉默如同一座冰山,悄然降临。 他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最终落在朱厚照的身上。朱厚照心中凉意袭来,仿佛刚刚的胡闹成了他头顶的乌云,而自己却成了那个不慎触怒天威的罪人。 然而,就在这紧张的氛围中,林蒙的一番话犹如春雷乍响,给朱厚照带来了生的希望。他感激地望向林蒙,眼中热泪盈眶,仿佛找到了久违的知己。 “那么,太子殿下,你可有高见?”弘治皇帝的声音低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朱厚照精神一振,感受到林蒙那充满鼓励的眼神,仿佛是一把火,点燃了他心中的希望。他深吸一口气,开始了一段激昂的陈词: “父皇,此等封赏,须得追溯太祖高皇帝的旧例。想当年,太祖皇帝的义子沐英,以战功赫赫,被封黔国公,世袭罔替。今日南和伯平定贵州,其功绩与沐英镇守云南相媲美,理当加爵进位。” 他的话语如泉水般潺潺流淌,竟让弘治皇帝有些措手不及。他心中暗自思忖,林蒙莫非事先早已通气,否则太子怎会如此言之凿凿? 弘治皇帝的眉头微微一挑,他原本以为朱厚照只会给出简单的封赏提议,却不想他竟开始滔滔不绝地引经据典。 “继续说!”弘治皇帝沉声命令。 朱厚照心中悲愤交加,却依旧坚定地继续:“然封赏之道,亦非一成不变。兵法有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虽贵州平定,但土人心中不服,叛乱之火未熄。加之改土归流之策已露端倪,云贵土司必生异心。” 弘治皇帝的眼神一凛,他开始坐直了身子,全神贯注地聆听。朱厚照继续道:“是以,米鲁虽平,人心未宁。此刻,朝廷唯有借胜威推行改土归流,而贵州内外矛盾重重,汉土之间势同水火。如此,须得有一人镇守贵州,令土人闻风丧胆,却又心生敬畏。” “父皇,此重任非南和伯莫属。他须能安抚土人之心,让他们既恨之入骨,又不敢妄动。此乃当务之急,唯有南和伯能担此重任。” 弘治皇帝连连点头,心中对朱厚照的评价已悄然改变。这一刻,他看到了朱厚照身上的潜力和决心。 刘健等朝臣,甚至连铁骨铮铮的兵部尚书马文升,都仿佛被某段深藏心底的秘密所触动,眉宇间流露出几分沉思。 太子的言语,如同一阵清风,拂过波澜不惊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封赏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洞察症结,对症下药。否则,即便眼前的叛乱得以平息,新的风暴或许已在暗流涌动,何时平息,实难预料。 太子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并未急于从封赏入手,而是巧妙地剖析了贵州叛乱平定后的复杂局势。太子啊太子,何时竟展现出如此非凡的洞察力? 在场每个人都开始屏息凝神,期待太子能继续抛出更多惊世骇俗的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