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追光者第57章 西晋统一
从公元 234 年诸葛亮逝世开始,到公元 280 年西晋统一,共约 46 年。 期间经历了多位皇帝,包括曹魏的曹芳、曹髦、曹奂;蜀汉的刘禅;东吴的孙亮、孙休、孙皓。 公元 234 年,一代贤相诸葛亮带着未竟的北伐大业病逝于五丈原,巨星陨落,蜀汉的前途自此愈发黯淡。 司马懿出身于河内温县司马氏家族。司马氏是当时的世家大族之一。司马懿自幼聪慧,博学洽闻。他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司马懿历经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君主。 司马懿这位搅动风云的权谋之士,其一生充满了谋略与算计。早年,司马懿便以聪慧和谋略崭露头角。曹操听闻其名,司马懿在曹操时期开始为官。 起初,曹操听说司马懿有才能,想征召他入朝为官。司马懿见东汉政权已被曹操控制,不想屈节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病,身体不能起居。曹操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司马懿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 后来曹操当了丞相,再次征召司马懿为文学掾。曹操逐渐察觉司马懿“有雄豪志”,又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心里很忌讳。但由于司马懿勤恳做事,逐渐打消了曹操的疑虑。 司马懿在曹操时期官职不算很高,主要是辅佐曹操处理一些政事。欲征辟他为官,司马懿初时以病推辞,可见其心思之缜密,对局势判断之谨慎。小心周旋,未露锋芒。 待到曹丕时期,司马懿得到重用。他为曹丕出谋划策,在立嗣之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功辅佐曹丕登上皇位。曹丕对司马懿信任有加,视其为心腹。在此期间,司马懿开始逐步在曹魏政权中建立自己的人脉和势力。 曹叡在位时,司马懿领军对抗诸葛亮的北伐,通过坚守战术,成功抵御了蜀汉的进攻,从而在军中树立了威望。他又在平定孟达叛乱时,展现出果断与机智,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曹芳继位后,司马懿与曹爽共辅朝政。曹爽欲排挤司马懿,独揽大权。而司马懿再次选择隐忍,装病示弱,让曹爽放松警惕。 曹丕称帝,本欲一展宏图,怎奈天不假年,英年早逝。其继任者曹叡虽有一定才能,但在位时间亦不长。此后,曹魏政权的接力棒交到了年幼的曹芳手中,这便给了司马懿家族可乘之机。 司马懿,这位老谋深算的权臣,表面上对曹魏忠心耿耿,实则暗藏祸心。他精于权谋,善于隐忍,在曹魏政权中悄悄培植自己的势力。 高平陵之变,成为了曹魏命运的转折点。司马懿以雷霆手段,铲除了曹爽集团,将朝政大权牢牢握在手中。这一剧变,犹如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风暴,让曹魏宗室陷入了极度的恐慌。 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掌权。司马师废黜曹芳,另立曹髦为帝,其专横跋扈,丝毫不把曹魏皇室放在眼中。司马昭更是野心勃勃,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生动地描绘出了他妄图篡权的丑态。曹魏皇室在他们的淫威下,如风中残烛,摇摇欲坠。 诸葛亮离世,当时已年近三十的刘禅,虽承继皇位,但其才智平庸,缺乏治国理政的雄才大略。面对错综复杂的局势,他显得力不从心。 军事上,姜维扛起了北伐的大旗。姜维,这位忠诚而英勇的将领,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试图以军事行动来维持蜀汉的声威。然而,多次北伐不仅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反而使得蜀汉的国力愈发空虚,民力疲敝。 某一日,姜维在营帐中与将领廖化商议军事。 姜维:“吾等继承丞相之志,北伐中原,定要恢复汉室江山!” 廖化:“将军,连年征战,百姓苦不堪言,国力亦难以支撑啊。” 姜维:“若不北伐,蜀汉终难长久,唯有以攻为守!” 政治舞台上,蒋琬、费祎先后主政。蒋琬虽有一定的才能,但难以重现诸葛亮时期的政治清明与高效。费祎执政时,主张休养生息,然而内部的权力斗争却从未停歇。宦官黄皓逐渐得势,干预朝政,致使政治腐败,忠臣良将受到排挤。 朝堂之上,大臣们争论不休。 董允:“黄皓专权,扰乱朝纲,此乃蜀汉之大患!” 另一大臣:“莫要妄言,小心招来杀身之祸。” 与此同时,蜀汉的人才凋零问题愈发严重。曾经跟随刘备、诸葛亮南征北战的老一辈将领和谋士逐渐离世,新生力量却未能及时补充,使得蜀汉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竞争力不断下降。 蜀汉在诸葛亮时期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诸葛亮治理下的蜀汉,政治相对清明,经济得到一定发展,为汉室的存续保留了希望。他的北伐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蜀汉的正统地位和恢复汉室的决心,也对曹魏形成了军事压力,为蜀汉争取了一定的战略空间。 姜维北伐失败,首先,蜀汉国力相对弱小,难以支撑长期大规模的战争。其次,曹魏的综合实力远强于蜀汉,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占据优势。再者,姜维面临着内部的政治斗争和掣肘,无法全身心投入北伐。 当时蜀汉国内的团结力量也受到了严重削弱。政治腐败导致人心离散,内部权力争斗使得各方势力难以形成合力。加之刘禅的无能和黄皓的专权,进一步破坏了国内的政治生态,使得蜀汉难以团结一致应对外部威胁。 最终,公元 263 年,曹魏大军压境。邓艾偷渡阴平,奇袭蜀汉,曹魏大军兵分三路,对蜀汉发起了雷霆万钧的攻击。钟会率领着浩浩荡荡的主力部队,旌旗蔽日,兵甲鲜亮,一路气势如虹地杀向汉中。 钟会骑在战马上,大声喊道:“将士们,今日之战,定要一举攻破蜀汉,扬我军威!”士兵们齐声高呼:“必胜!必胜!” 而邓艾,则率领一支奇兵,踏上了艰险无比的阴平小道。 阴平道上,邓艾的军队艰难前行,悬崖峭壁,荆棘丛生。 邓艾鼓舞着士兵们:“兄弟们,此路虽险,但只要我们成功,蜀汉便在掌握之中!” 士兵:“将军,我们定不辱使命!” 在艰难的跋涉后,邓艾的军队如神兵天降,突然出现在蜀汉腹地。蜀军惊慌失措,匆忙应战。 战场,喊杀声震天,刀剑相交,鲜血四溅。邓艾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他挥舞着长剑,高喊:“冲啊!” 成都城内,刘禅惊恐万分,与大臣们紧急商议。 刘禅颤抖着说:“这可如何是好?” 大臣:“陛下,唯有拼死抵抗,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也有大臣:“敌军势大,不如投降,以保百姓平安。” 刘禅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和绝望之中:“吾意已决,降了吧,莫要再让百姓受苦。” 刘禅在无奈之下,选择了投降,蜀汉政权至此终结。 回顾这段历史,令人感慨万千。诸葛亮在世时的努力和成就,难以在他离去后得以延续和发展。各种内部问题的积累和外部压力的增大,最终导致了蜀汉的灭亡。 东吴在这段时间也是内乱不断,政治腐败,国力衰退。在东吴的历史长河中,诸多豪杰闪耀光芒。周瑜,雄姿英发,赤壁之战中指挥若定,以火攻大破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却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诸葛瑾,为人忠厚,深受孙权信赖,为东吴的稳定出谋划策,最终得以善终。 孙权称帝,建立吴国后,致力于巩固政权、发展经济和增强军事力量。 经济上,吴国凭借江南的丰饶资源取得显着成就。他们大力兴修水利,如在太湖流域精心打造的灌溉系统,极大地促进了农田的灌溉和丰收,使得农业生产蒸蒸日上。同时,手工业蓬勃发展,特别是造船业一骑绝尘。吴国制造的船只不仅规模宏大,而且技术精湛,在当时堪称翘楚。建康和吴郡等地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贸易活跃,经济繁荣。 思想文化领域,吴国积极推广儒家思想,用以稳固社会秩序和君臣关系。与此同时,本土的道教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为民众的精神世界提供了栖息之所,增强了国家的思想凝聚力。 军事方面,吴国的表现可圈可点。濡须口之战中,吴国将领凭借长江天险和出色的战术,成功抵御了曹魏的猛烈进攻。而石亭之战更是吴国军事史上的辉煌篇章。陆逊精心策划,率军巧妙设伏,一举击败曹魏大军,此役不仅彰显了吴国军队的英勇善战,更打击了曹魏的嚣张气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吴国也面临诸多困境。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的摇摆不定,引发了诸子之间的激烈争斗,致使朝局动荡不安。 孙权离世后,吴国政权更迭频繁。孙亮继位时年幼,诸葛恪辅政但专权,引发内部矛盾。孙峻设计诛杀诸葛恪后,吴国政治陷入混乱。孙休即位后,虽力图稳定局势,但吴国的衰落之势难以阻挡。 孙皓在位期间,起初施行明政,给人以希望。但不久便暴露其残暴不仁的本性,沉迷酒色,肆意杀戮大臣,致使人心离散。 此时的吴国,内忧外患交织。对外,长期与曹魏(及后来的西晋)的对峙使其国力消耗巨大;对内,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公元 280 年,西晋的六路大军如汹涌的潮水,从各个方向涌向东吴。江面上,王濬的楼船高大雄伟,旌旗飘扬。 王濬站在船头,喊道:“众将士,今日一战,定要让东吴覆灭,成就不世之功!” 士兵们回应:“愿随将军破敌!” 随着战鼓雷鸣,战斗瞬间爆发。江面上箭如雨下,喊杀声震耳欲聋。王濬的楼船凭借着强大的冲击力,撞向东吴的战船。火光冲天,木屑纷飞,江水被鲜血染红。 东吴的将士们拼死抵抗:“挡住敌军,保卫家园!”但在西晋强大的攻势下,渐渐不支。 王濬指挥若定:“左右翼包抄,不可放过一艘敌船!” 吴都建业,孙皓面色苍白,听着前线传来的一个个败讯。 孙皓愤怒又无奈:“难道天要亡我东吴?” 最终,孙皓无奈投降。王濬因功受赏,名留青史。而西晋,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公元 265 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定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司马炎称帝后,积极筹备统一大业。 西晋的统一并非建立在正义和光明的基础之上,司马懿家族通过阴谋诡计夺取政权,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政治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司马懿夺权造成的后果极为严重,此行为开启了阴谋篡权的恶劣先河,致使政治陷入黑暗与血腥的泥沼。与此同时,社会价值观也因此被严重扭曲,人们不再尊崇忠诚和正义,转而追逐权力与阴谋。 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玄学于曹魏正始年间兴起,并在西晋时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与传播,一直延续至东晋时期,存在了数百年之久,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玄学,顾名思义,是一种对“玄之又玄”的问题进行探讨的学说。它试图超越传统的儒家经学和繁琐的名教规范,追求宇宙和人生的本质。在西晋,玄学主要分为贵无派和崇有派。 贵无派以王弼为代表,他主张“以无为本”,认为“无”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体,而“有”是“无”的表现。 王弼通过对《老子》《周易》等经典的注解,阐述了他的观点。他认为名教出于自然,即儒家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是自然之道的体现。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 崇有派则以裴頠为代表,他反对贵无派“以无为本”的观点,提出“崇有论”。裴頠认为“有”是根本的,“无”不能生“有”,强调事物的存在和实际作用。他批评贵无派的观点导致人们轻视世事,对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 何晏也是西晋玄学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倡导玄学清谈,注重对抽象哲理的探讨。他的思想对当时的士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得清谈之风盛行。 向秀则在对《庄子》的注解中,表达了对自由和逍遥的追求。 玄学与儒家思想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儒家强调积极入世,注重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主张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参与来实现价值。 而玄学更倾向于对个体精神自由和宇宙本质的探索,对传统的礼教和名教规范持有一定的反思和超越态度。 联系在于,玄学中的一些观点试图调和儒道,如王弼认为名教出于自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儒家的道德规范寻找了形而上的依据。 玄学并非迷信,它是一种哲学思考和理论探讨。虽然玄学的一些观点可能较为抽象和深奥,涉及到对宇宙、人生等宏大命题的思考,但这是人类对未知和本质的探索,是一种理性的思考方式。 然而,在玄学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人对其过度解读或滥用,导致了一些不符合科学和理性的行为,但这并不能代表玄学本身就是迷信。 玄学的过度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如一些人过度追求虚无,逃避现实责任。但总体而言,西晋玄学在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都留下了重要的遗产,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看到了曹魏政权的兴衰,司马懿家族的野心与权谋,蜀汉和东吴的无奈与衰落。还有忠诚之士的悲壮,也有阴谋家的丑恶;以史为鉴,唯有坚守正义、忠诚和善良,才能铸就国家和民族的辉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