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针锋相对(1/1)

作者:十十十寸雨

和女友穿越到东晋第165章 针锋相对

为了回答卢老夫人的质问,王贤壮起胆子说。 “是小人从书上看来的!” 不怪卢老夫人生气。 王贤看过的书不少,在没有文化审查制度的时代,其中难免有些不符合封建主义价值观的内容。 太甲,是商汤之孙。商汤去世时,长子太丁已经离世。 兄终弟及,太丁的弟弟外丙、仲壬先后继任商王。 外丙、仲壬继位不久后就死去。伊尹立太丁长子太甲为王。 可太甲称王以后,不修德政,昏暗暴虐。 伊尹便在商汤墓所在桐地,修建桐宫,他把太甲送入桐宫反省,之后代他行政。 三年后,太甲已经悔过自新。 伊尹见到太甲的转变,亲自到桐宫迎接,恢复太甲王位,自己仍旧为臣。 太甲复位后勤修德政,以身作则,诸侯归服,百姓安宁。 在儒家正统的角度上,伊尹是“居上克明,为下克忠”的圣人形象。 和儒家正统的《孟子》、《左传》的记载相左。 《竹书纪年》是这样记载伊尹和太甲的关系。 “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汲郡人不准发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 是为《竹书纪年》,也叫《汲冢纪年》。 魏襄王,孟子曰。“望之不似人君”,说的就是他。 在三分归晋的时代,挖出一本三家分晋后编成的史书。 很难不让人想到。 得国不正的司马炎,为了掩盖司马氏的篡权史,用这种阴谋论给篡位提供理论支持。 杨行秋心里很清楚。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现实生活需要时,死去的历史就会复活。 卢老夫人明显是在,拿王贤无心说出的几句话来敲打自己。 所谓周公服天子之冕,南面而朝群臣。 不过是王莽篡夺天子之权的借口而已。 王贤当然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抹黑圣人就是在抨击经学,抨击经学就是在否定忠孝。 对于卢老夫人这个掌权人来说。 鼓动着牛家庄犯上作乱是可以接受的。 造反要造到自己头上,那是万万不能够的。 从历史的角度上,杨行秋对这个时代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 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皇权衰落。 曹丕篡汉,司马懿篡魏,刘裕篡晋,箫道成篡宋,陈霸先篡梁。 篡权自立是魏晋南北朝的主线。 如同春秋战国,礼崩乐坏。 这个时代的当权者,无时无刻不担忧着自己的地位。 卢老夫人也不算是反应过激。 “汝不过一小民尔,妄议伊周之事!” 侮辱儒家的精神偶像,卢老夫人自然是怒不可遏。 叶阳鹤不明白,她为什么要生气。 “消消气,生气对身体不好!” 卢老夫人想起自己因为生气而病倒,赶紧呼出几口气,拍了拍胸口。 “不必多言,割去舌头,免得再说些大逆不道的话来!” 有这个必要吗? 杨行秋心头一惊,正想说几句话劝劝她,顺便表表忠心。 王贤猛地站起身,跟卢老夫人说。 “周公杀管叔,周公,弟也,管叔,兄也。然诛暴禁乱,以安周室。周公之过,不亦宜乎?” 这是把孟子搬出来了。 杨行秋看着王贤用着自己的套路开始反击,非常欣慰。 不愧是自己的徒弟。 伊尹周公被当做模范,靠的是他们的安邦定国的功绩,而不是完美无缺的道德。 “周公屏成王,天下不称贪。伊尹放太甲,天下不称戾。” 纵然他们真的大权独揽,也是为了社稷的考量。 卢老夫人还在平复心情,自然是不会反驳。 “周公屏成王,非擅也,成王归周政,非夺也。犹伊尹之于太甲也。彰仁德之政,明君臣之义,非圣人莫之能为。” 在王贤的思想中,权力,要在德行和能力达到与之相适应的水平后交接,不是靠阴谋诡计能夺取的。 “有天下者,德必若尧舜。失天下者,必若桀纣者也。” 说完这句,王贤静静地看着躲在后堂的人影。 你是要做圣王还是要做暴君。 偷听了半天的牛尚,发觉大家都不说话了。 感觉自己可以发表一下意见了。 “娘,俺认字不多,也知圣人的忠恕之道。不如饶了他这回。” “这是劳宫穴,这是合谷穴,生气的时候就按一按。” 叶阳鹤抓着卢老夫人的手,用拇指按压着让人放松的穴位。 卢老夫人缓了好一阵,开口道。 “杨先生,内有贤妻,外出高徒,必是大才。” “老夫人过誉,在下实不敢当!” 杨行秋还在谦虚,卢老夫人更是直接了当。 “尚儿,还不过来拜师!” 杨行秋看着从后堂钻出来的牛尚,又想起了那个名场面。 “比如我是私塾先生,不管他家多有钱,我想去我就能去,我不想去我还不去。” “他家的牌位,天地君亲师。我在那里一坐,他的爷爷奶奶先给我磕头,爹妈给我磕。” “一家人全磕完了,小孩恭恭敬敬给我磕大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