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北伐山戎(1)(1/2)

作者:战化军

霸魂管仲第66章 北伐山戎(1)

齐桓公二十二年秋,山戎又大举伐燕,烧杀掳掠,来势汹汹。燕国难以抵挡,急忙派使者向齐国告急,请求派兵援助。</p>

桓公举行朝议,群臣皆力主救燕。管仲道,王室东迁以来,四夷侵扰华夏,日渐猖獗,中原诸侯深受其害。征伐山戎,不仅救燕,也可消除我大齐北境之患,并可凝聚诸侯,强我霸业。</p>

群臣皆以为然。管仲又道,令支、孤竹路途险远,山高水深,又是华夏化外之地,比不得在中原,还应准备周全才是。</p>

桓公采纳管仲意见,让宁戚筹备粮草,鲍叔筹集器械工匠,准备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高子、国子奉公子无亏守国,隰朋传檄天下……吩咐已毕,各自分头准备不提。</p>

管仲又私下对齐桓公建议,请鲁国一同出兵救燕。桓公道:“山戎一触即溃,何需鲁国?”管仲说道:“仅救燕,我一国足矣,若要永绝山戎之患,须远征令支、孤竹,有鲁为后援,可万无一失。”桓公见管仲坚持,便让隰朋出使鲁国,约见鲁庄公。</p>

初冬,齐桓公与鲁庄公在鲁国西境鲁济相会。当齐桓公说明共同出兵救燕之意后,鲁庄公一时比较犯难,若要同意,路途险远,困难重重,必将耗时费力,耗费粮草无数;若不同意,必将开罪盟主,实在难以启齿。犹豫再三,鲁庄公勉强应承。齐桓公看不得犹豫不决的样子,心中有些不快,脸上不由得带有鄙夷之色。齐桓公知道鲁庄公做事一向拖泥带水,极不干脆,便忍住性子,与鲁庄公约定十日之后在齐地无棣会合,看他那畏首畏尾的样子,齐桓公主动提出:“寡人率领齐军为前队,贤君率鲁军为后援。”庄公一一应允。</p>

鲁庄公回到曲阜,朝议出兵救燕,竟然多有反对者。公室内部即已争论不休。鲁庄公兄弟四人,其弟公子牙、公子庆父都反对兴兵救燕,只有公子季友支持出兵。公子牙道:“齐侯好大喜功,如今涉险远征,必定凶多吉少,我大鲁不可随之冒险。”庆父也道:“前年歉收,去年刚刚有所好转,今年便欲远征,耗费粮草从何处征集?此时兴师万万不可!”</p>

季友见二位兄长拦着庄公不让救燕,便担忧地说道:“同姓有难而不救,是不仁;盟主有令而不从,是不义。不仁不义,何以立足?二位兄长可曾想到,齐军凯旋之日,便是前来问罪之时?”</p>

“齐军远征必将受挫,其将自顾不暇,后悔莫及,又何能问罪于我?”庆父不假思索地说道。</p>

“即便盟主不来问罪,扪心自问,尚能自安否?”季友愤愤地问道。</p>

在鲁国,血缘关系越近越有话语权。鲁国与齐国的用人政策有所不同,齐国自太公封齐开始,就实行尊贤尚功,而鲁国历来奉行尊尊亲亲。当年,周公与太公同是周初的股肱之臣,一个分封到鲁,一个分封至齐。虽然都有封国,却都把封国交给儿子打理,自己留在京师辅佐天子。有一天,二人在一起探讨治国之道,太公问周公如何治理鲁国,周公回答尊尊亲亲。太公听了捻须而笑:“鲁国日后将渐渐衰弱矣。”用人唯亲而不是用人唯贤,势必导致国力渐衰,所以太公如是说。周公反过来问太公,太公则说举贤尚功,周公则摇头说道:“齐国日后恐将君位不保。”任人唯贤,在家天下的背景下容易被篡位,所以周公如是说。</p>

太公、周公的用人政策延续下来,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用人制度,所以齐桓公能够任用贤能,并不看重血缘关系,能够放手任用管仲、鲍叔、宁戚等异姓大臣,而鲁国则不然,最看重血缘远近,往往是由与国君血缘关系最为亲近的人执政。</p>

三位公子都是国君至亲兄弟,在鲁国的地位最为尊贵。众大夫见三人争论,不便置喙,垂手而立。</p>

鲁庄公听了心焦,止不住一阵咳嗽,他弯下腰,一声接一声。近来不知为何,心里一着急,便咳嗽不止,有时咳起来震得胸疼。</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