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二)(1/1)

作者:刺墨无伤

风起花月落入学(二)

人们有序登上台阶,谦逊的递上了入学柬,沿着一眼望不见尽头的石阶向上攀登。有的新生还是第一次爬山了,平日里拘泥于室内进修,哪里去寻得机会去山上野一把呢?一路上,人们陶醉于所见的山林与淳朴自然的景色中。一个个睁大的双眼打量着平日城里闻所未闻的新奇玩意儿。几丛野菌,几只灵猴,都会招来无数好奇目光。或轻或响的赞许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潺潺的流水声隐约可闻。 路上又遇着了几座亭子。什么“轻雨亭”、“仙留亭”、“无息亭”、“和松亭”、种种动听的名字充斥着人们的大脑。即便如此,依旧不见有人耐不住乏累而在亭内暂歇。队伍后头倒是有一两个身材微胖的新生走得额头渗汗。最后还需要用手撑着泛酸的腿才能保持原先的速度前行,背上的包袱也有些分量,看着叫人心累。 走了不到三刻钟,一个威严的飞檐出现在人们视线的左上角,这里就是凝华阁了。 这是一间占地不小的纯木质殿宇。两侧的飞檐格外的灵动大气,深灰色的瓦片覆盖其上,檐角处都缀有一只银白色的风铃,起风时会一起发出叮叮当当的清脆声响。此阁虽然只有一层,但高度却使得它看上去似乎有两层。一块楠木的牌匾上写有“凝华阁”的字样,字体苍劲有力,与王羲之的书法有得一拼。也正是因为这块牌匾,才使得方才有人看到飞檐后打算解放的欣喜化为了泡影。 在凝华阁的正前方有一大片空地,铺有石砖,三面围有石栏,在这里站个两三百人应该不成问题。 凝华阁前站着一位风度翩翩的谦泷弟子,虽然左右各有一名相同服饰的弟子,但从他那与众不同的紫色腰带上就可轻易看得出端倪。他一言不发,把几个外向开朗的新生的提问置若罔闻,只是以笑回答。 待到所有新生都已到齐,并自觉地排成了一个规整的方阵,那位弟子又在心中算了遍人数,确保无误后,开口说:“各位新一批谦泷弟子,大家好,大家能准时抵达白于山参与入学大典,我们很高兴,觉得累的人可以举个手,以后一周每天上下台阶十次,习惯了就好了,嗯?有人打算试试吗?” 站在空地上的新生们左顾右盼,面面相觑,一上山便被这个谦泷弟子的气势吓住了,并没有一只手勇敢的抬起。 “那好,我先做个自我介绍,我叫冯朗儒,字黎宏,左院老门下弟子,今日在此奉命收纳行李,请诸位新生依次按顺序上前把自己带来的包袱放在署名的柜中,届时大家上山后,我们自会遣人带到各位的住所,就不麻烦各位背着包裹上小了。” 说话间,站在冯朗儒旁边的两位弟子打开了凝华阁的扇门,一个巨大的木柜也由此呈现在众人眼前。 人们顺次进入大殿,殿内的宽敞程度让人始料未及,陈设比较简单,阳光从东边的窗子内撒入,照的屋内亮堂堂的,屋檐很高,没有半点压迫感,倒是让人觉得舒畅,因暖阳而心生暖意。正好在阳光的辖区内燃着一支深紫的香炉,青烟袅袅升起,萦绕不散,香气很柔和,不刺鼻,不突兀,倒是很符合这间殿宇的风格。在西侧可见有序地放置着一些杂器,虽然乍一看感觉放的没什么条理,但再多看几眼,便可发现一种独到的层次美感。收拾他们的人心思一定细腻。这些器物种类繁多,多半是现在初春用不着了,才闲置于此的吧。才过完春节没几天,又怎么会用得到竹席呢?宁安倒是瞅那几张叠置的案几十分眼熟,好像几个月前自己刚刚用过。 “好的,请各位继续上山吧,到了山顶会有弟子指引的。”冯朗儒说。 人们再次踏上征途,不过这次倒是轻松不少,毕竟包裹不用自己背了嘛。方才在途中累到腿酸的人们正沾沾自喜着,一抬头,笑容却顷刻间凝固了——又是不见尽头的石阶。宁安与公孙少不以为然,路就那么长,慢慢走总会到的。苏台四周的山林早已留遍了宁安的足迹。 流水声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清晰响亮,人们饶有兴趣的四下打探,却见队伍最前头的人们驻足不动,高高的昂起了头,嘴巴不自禁的张成了圆形。 一股奔涌的清流从视线的极限处高高落下,但地面撞出了一口潭水。陡峭的岩壁被流水打磨得异常光滑透亮,跟镜面一般,毫无棱角。阳光照在清流上,宛若一条纯洁的白练自天际而来,美妙动人。又似一只刚出世的白龙淘气的从山巅一跃而下,尝试着比腾云驾雾更加刺激的体验,气魄震天。真可谓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近地处,溅起的水花都化为了白雾,显得更加仙气飘飘,神秘莫测。隐约可见一抹不大的彩虹浮在半空中,缤纷多彩。水汽自在的沉浮,附着在人们的衣袖与外露的皮肤上,凉凉的,潭面也一直起着涟漪,晃晃荡荡的。光滑的鹅卵石壁上长满了碧绿的青苔,多余的潭水汇成了一条溪流,折过弯去,在茂密的林中夺路而走了。 宁安也不禁为此情此景深深折服,叹为观止,瞠目结舌。 眼尖的人们瀑布后湿漉漉的石壁上发现了“璜罘瀑布”的字样。过了数百年都未沾染青苔,定是有人定期清理。石阶在此突然向东折去,受潭水的影响建了一座石拱桥,规格不大,但做工细腻,两侧的栏杆很矮,不过两尺多高,宁安弯下腰去,双手轻而易举的就接触到了起起伏伏的潭水,凉但不冰。潭水澄清无暇,潭底的一切事物尽收眼底,一览无余。潋滟的水光向外扩散,真是让人心生喝几口的冲动。 队伍接着前行,桥的对面是一座高大精致的石亭,比先前所见的美观大气的多,八个上扬的檐角,各挂有一颗核桃大小的夜明珠,即便在清晨也散发着肉眼可见的光亮。因为与璜罘瀑布挨得很近,潭面上由水流冲击形成的水雾附着在亭顶的瓦片上,慢慢汇聚,最终顺着沟槽,沿着亭檐滴落,重新落回潭中,溅起不起眼的小水花,发出“叮咚”的清响,悦耳动听,无时不营造着静谧安详的气氛。“瑽瑢亭”的字样被永久的刻在亭上的最显眼处,洁白亮眼,静静地俯视着没见过世面的好奇新生与沧海桑田的变迁。 “你们快来看,这石碑上刻了什么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