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第1764章1764
有人唉声叹气,因为考题超出他们的掌握范围了,他们连题都破不了;</p>
有人眉头紧皱,或是在努力思考题目中的典故,构思整篇文章;</p>
有人喜上眉梢,因为其中的部分考题刚好与人谈论过;</p>
有人满脸懊恼,似曾相识,但记不起来了;</p>
更有人闭目养神,似胸有成竹,实则内心慌得很;</p>
……</p>
但相当大一部分都是眉头紧皱、苦不堪言。</p>
可再难,也得回答吧!</p>
只能硬着绞尽脑汁的书写着,且书写的极为板正,哪怕内容不给分,给考官留个好印象也不错,科举中因书法被看中的进士不在少数。</p>
其实他们心里都知道,策论的问题虽然很难,但同样也有好处,如果答得好,那说不定就会被吏部看中,加以培养。</p>
一夜的时间在辗转反侧中度过,等到了辰时末时,在贡门外等候的小商小贩家仆们却是发现贡门并未开启。</p>
到了午时的第二次放牌的时间贡门依旧没有开启的迹象,这就让所有人坐不住了,小声的讨论着。</p>
“什么情况?是不给放牌,还是压根就没有出来的?”</p>
“不好说呀,以往贡门开启是千人一次或者午时初第一次放牌不限人数!”</p>
“虽然说第三场难,但按照以往的记录,午时前的第一次放牌都有人出来,</p>
要知道那才是四五千人的考试,可这一次是一万三千人,难道难道这个份上了?”</p>
“这不好说,又不是没有这种记录,熙宁四年的科举考试 , 苏轼担任开封府试官出了一道题,就是针对王安石变法的,</p>
夹在在王安石、苏轼、司马光、宋神宗之间,你说这题你咋回答,一个搞不好,别说中进士了,直接就完蛋了。”</p>
“对,你以为考试只是考知识吗?有时候考的是格局、考的是人情世故,更有的是考拍马屁。</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