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讲将1三国明第十八章 《后北征录》——金幼孜
金幼孜,名善,以字行,号退庵,徘山村人。进士,授户科给事中,任翰林检讨,与吉水学士解缙同值文渊阁,升侍讲,为太子讲学,讲授《春秋》。迁右谕德兼侍讲,与胡广、杨荣等纂《五经四书性理大全》,迁翰林学士,与杨荣并为文渊阁大学士,随明成祖朱棣历次北征,据马鞍立记山川地形。明仁宗即位后,拜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旋加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进礼部尚书兼大学士,依旧担任翰林学士,明宣宗时,修两朝实录。 金幼孜,出生于江西新淦,生而聪颖,“秀拔不群”,自幼即刻苦于学,其父雪崖先生奇之。长大后,闻清江县着名的学者聂铉归乡,任庐陵教谕,拜其为师,从聂铉学习儒家经典《春秋》。学成后,入新淦县学为邑庠生,与练子宁同学,二人十分友善,练子宁曾经对金幼孜说:“子异日必为良臣,我必为忠臣,无相负也。”后来练子宁确实殉死社稷,金幼孜也的确历仕累朝、位至宰辅。 幼孜赴省城南昌参加己卯科乡试,中各一枚,上面刻有“绳愆纠缪”四字,意思是如果皇帝或者朝政有什么过失,他们五人可以凭此上述直谏,不受阻碍。仁宗在五人的诰词后加上了两句话——“勿谓崇高而难入,勿以有所从违而或怠”,鼓励他们直言,幼孜等人见仁宗如此信任倚重,皆顿首称谢。 金幼孜由于自从考中进士在京师为官,25年来从未回过家乡,思乡念亲之情可想而知,故金幼孜上奏仁宗说母亲罗氏年老、自己又长年未回,甚是想念,望皇上体谅臣子之心,准其归乡看望母亲。仁宗表示很理解,同意其回乡省母,并给以兵部勘合,可以享受沿途驿站的招待,在金幼孜之前,朝中大臣没有请假归乡看望亲人的先例,至此皇帝下诏,规定若三年以上未与至亲相见的,可以告假归省。金幼孜回家后不久,生母罗氏便去世了,幼孜遂留在培山老家处理母亲的丧事,宣宗皇帝即位后,下诏起用,恢复原官,又命幼孜担任总裁官,负责纂修成祖、仁宗两朝实录。 宣宗命幼孜持节前往宁夏,册封庆王府中安化郡王和真宁郡王的王妃,幼孜所到之处,详细询问兵士、百姓之疾苦,一一记录下来,回朝后上奏皇帝,宣宗皆听从接纳。永乐、洪熙两朝实录修成,皇帝颁赐幼孜白金鞍马、金织袭衣等物,并赐宴于中府。幼孜跟随宣宗巡视边关,经过鸡鸣山时,宣宗说道:“唐太宗恃其英武征辽,尝过此山。”幼孜对曰:“太宗寻悔此役,故建悯忠阁。”宣宗又说:“此山崩于元顺帝时,为元亡征。”幼孜再对:“顺帝亡国之主,是山不崩,国亦必亡。” 年过花甲的金幼孜患疾,宣宗命御医前往金幼孜家中诊断,幼孜病情恶化,同僚好友杨荣、杨士奇前往其家看望,幼孜病重之时仍废私念公,说道:“死无足惜,但愧无以报朝廷、益生民。”家人请求幼孜上书祈恩于子,幼孜正色说道:“此君子所耻也。”说完,幼孜便离开了人世,享年六十四岁。 金幼孜有五子:长昭伯,娶吉水县周岐凤之女为妻;次武伯、坚伯、文伯、寿伯;女五,皆有归。对于幼孜之遗文,其子昭伯辑为十卷,编为《金文靖集》,于成化年间付梓出版。另外,幼孜还撰有《北征前、后二录》各一卷。 金幼孜为人比较内向,在内阁七人中最为静默,历事三朝皆为亲信之臣,宠遇不衰,然幼孜深知为人为臣要谦卑的道理,故其一生“不伐善”、“不骛名”,“眷遇虽隆而自处益谦”,还把自己生活起居之所取名为“退庵”,以表其心志。幼孜处理公务时勤恳踏实,与同僚相处皆能谦让,学问渊博,所作之文类其德性,故四方求文之人极多,世人每得幼孜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歌,皆视若珍宝。 明初文学创作以“台阁体”为宗,而幼孜即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金幼孜还擅长楷书、行书,书法造诣亦颇好,幼孜还曾经担任过一次会试考官、四次廷试读卷官。观其一生,清明自守,未尝以片语涉乱。既卒,自王侯公卿以下百官都前往哭吊,皆有“丧善人之叹”。同僚密友杨荣作神道碑铭,杨士奇作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