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元辰山沉船博物馆对外开放(二)(1/2)

作者:经尘居士

弘法济世第131章 元辰山沉船博物馆对外开放(二)

现在我们来来到的是明清时期的沉船博物馆,这里摆放的都是这个时期在我们老爷庙水域沉没的船只。数量非常的多,也说明了这段时间我们鄱阳湖水域航运的繁忙。陪着张雪雅的博物馆解说员,对着直播间向她解说着。</p>

明朝的政治措施和对外政策的需求,使得明朝的造船技术和工艺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登上了我国古代造船业发展的顶峰。其在继承了唐宋先进造船技术的同时,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下,其数量和质量都远超前代。由于元朝运粮为主的海运发展,仅在元朝初期,其水师战舰就达到了艘之多。明朝在此基础上,相继建造了五桅战船、六桅座船、七桅粮船、八桅马船、九桅宝船,使得我国造船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p>

这段时间,在海上更是出现了政和七下西洋的宝船。我们眼前这条巨大的船只,就是郑和宝船。据《明史·郑和传》以及《瀛涯胜览》(马欢着)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六十二艘,最大的长148米,宽6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船有四层,船上九桅可挂十二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三百人才能启航。</p>

郑和宝船的桅帆总体设计上采用纵帆型布局、硬帆式结构,帆篷面上带着撑条相当于筋的加固作用。二千料船的远洋船型上采取“底尖上阔”的结构,船头昂船尾高。船体结构上设了多道横舱壁,把一整个舱按功能分割成多个小舱,多的二十八舱,少的也有二十三舱,这不仅有加强结构和分舱水密抗沉的作用,使船舶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而且还有利于分割舱段分类载货,满足不同功能的使用要求。</p>

二千料海船采用全木结构。明代船舶工艺发展到有锹钉、铁锔、铲钉、蚂蟥钉等,使复杂的木结构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各种船钉拼合、挂锔、加固在一起,不至于“散架”。上二千料郑和宝船基本船型为福船,外形为小方首,宽平艉。建筑形式属于楼船,主甲板中部有一层甲板室形成舯(意:中)楼,设了舷墙,艉(意:尾,记者注)部有三层艉楼,艏(意:首)部有二层通透性的艏楼。自底舱到甲板上,共分为五层。</p>

船艏正面有威武的虎头浮雕,两舷侧前部有庄严的飞龙浮雕或彩绘,后部有凤凰彩绘,艉部板上方绘有展翅欲飞的大鹏鸟。</p>

我们眼前这条船的尺寸稍微小点,是当时郑和派出进入鄱阳湖景德镇运送陶瓷的船只。按计划是装满陶瓷后,前往长江口和主舰队汇合。然而满载陶瓷的船只经过老爷庙水域时,突然遇到风暴,不幸沉没。这里面还存留的许多瓷器,等会在博物馆的最高建筑里面可以看到的。接下来我们还会看到许多运输陶瓷的船只,可以确认沉没在老爷庙水域的就超过100条。</p>

大家来到这个沉船博物馆区域后,已经可以看到许多近现代的钢铁船只了。这些都是近现代沉没在来爷庙水域的船只。这里现在看到的许多船只,都是有记录在案的。饶,载重250吨的运输船,1985年3月15日,于早上六点半左右,在老爷庙以南大约3千米处的水域中沉没。现在沉船,以几百吨吨位的较多,但我们在这里也可以看到上千吨的运输船 。</p>

大家看看眼前这条断成两截的船只,就是2000吨位的大名鼎鼎的神户丸号。正是这条价值10亿美元的船只,才让老爷庙水域为世界所知。</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