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的老丈人是卢象升第528章 战事闭
回来呈报的正是方正化。 崇祯一走出来,正好看见了气喘吁吁的方正化,而这一次见到方正化,崇祯脸上露出了笑容来。 “快来人,给方大伴看茶。” 不止是看茶,还让王承恩递来了丝巾给其擦汗,崇祯的如此行为弄得方正化有些不太适应,不过他还是立刻将捷报递给了崇祯御览。 结果王承恩递过来的茶水,他却端在手上,没有去喝。 “方大伴,你别愣着,喝茶,喝茶。” 崇祯从未对方正化有过如此的平易近人,所以搞得方正化一时之间反应不过来,不过崇祯发话了,他还是立刻端起茶杯,直接一饮而尽。 真甜! 方正化从未感觉到茶水有如此的清甜。 而此时崇祯也看着捷报,内心高兴不已。 “好哇,好哇,杨先生,你快看看,快看看,朕果然没看错建安这小子啊,果真让他又办成了!” 杨嗣昌见状赶紧凑了上来,也堆上了笑容来。 要知道这几天崇祯的脸色压根就没好过,如今好不容易崇祯高兴了,甚至再次喊起了他先生,如此他也就放心了。 “陛下,大明有靖北伯,实乃我大明之福啊。” 杨嗣昌看完之后赶紧说道,这一战虽然没有具体的战报递上来,可一场大捷绝对是跑不了了。 毕竟就只算逃进城中的那数万百姓,这都不是一件小事。 崇祯也是乐呵乐呵的,看着折子乐的简直合不拢嘴来。 看了看一旁的方正化,崇祯也从来没有感觉如此顺眼过。 说实话,由于魏忠贤的关系,崇祯对于宦官并不是很亲近。 所以除了王承恩和几名司礼监的太监外,崇祯对于其他太监一直都没什么好脸色, 不过现在他对于方正化倒是有些转变了。 “方大伴,建安呢? 他怎么没有同你一起来?” 崇祯忽然想起了周建安,于是赶紧问道。 “回皇爷,津门一战,靖北伯便直接北上了,他给臣传话说,他想继续跟着鞑子,看看能不能再救一些百姓回来。” 方正化恭敬的说道,崇祯一听,满脸的欣慰,他更是转过头看向了杨嗣昌。 “朕的大明有建安这种将才,确实是大明之福啊,看看他, 在看看那些将领。 要是他们能有建安的一半,大明何至于此!” 听着崇祯的话,杨嗣昌唯唯诺诺的不停点着头。 这个时候让崇祯自己说就行了,其他人也不要插什么嘴。 “行了,方大伴你先去休息休息吧,杨先生,随朕入殿。” 说完,崇祯便朝着走进大殿之中,方正化躬了躬身,待崇祯走后便缓缓的退了出去。 “杨先生,你下去以后,转告内阁,此次大捷,关于有功之臣的封赏要尽快商议出来。 另外,关于建安的封赏,内阁和兵部可以暂时搁置一下。” 杨嗣昌跟在崇祯身后,还没完全进入大殿之中,崇祯便缓缓说了起来。 可这次大捷的首功应当是周建安和其洋河卫才对,这不封赏的话有些不太合适。 不管杨嗣昌是什么人,他立刻就明白了崇祯话里的意思。 周建安虽然立下了首功,可是升的实在是太快了! 要知道在建奴叩关之前,周建安就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千户而已。 这才几个月的时间而已,周建安便已经封了伯爵,官至总镇之职,这要是再行封赏,恐怕就只能晋升侯爵,调入京师任职了。 这也不免升的有些太快了。 至少杨嗣昌是这样觉得的。 不过崇祯想的跟杨嗣昌想的,大差不差。 他倒不是不想给周建安升官加爵,实在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周建安还太年轻了。 而且他的身份,实在是太敏感了。 崇祯一想到大同代王府的事,就不由的皱起了眉头。 这件事虽然他强行压了下来,除了大同外,朝廷中人根本就不知晓此事。 可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周建安大闹代王府的事肯定会抖露出来。 崇祯要是不处理的话,恐怕不止是朝中的大臣不同意,就连那些藩王们也不会同意。 原本就算他们不同意崇祯只要不松口也没事,毕竟他可是皇帝,这些事硬着头皮也就压下去了。 可谁又知道突然出了济南德藩之事,代王府这件事一传出来,到时候闹腾起来,崇祯恐怕都压不下去了。 所以这次崇祯找杨嗣昌来,一来是打算先用几封折子敲打敲打他。 二来是想先问问杨嗣昌,此事应该如何办才好。 两人入殿以后,商谈了许久杨嗣昌才缓缓的从乾清宫出来。 走在殿外的广场之上,杨嗣昌看着天空,一阵长叹。 “建斗啊,你找了个好女婿啊。 那可是大闹亲王府啊,居然就这么轻飘飘的过了。 这周建安,到底有什么魔力一般?” 杨嗣昌嘴里嘟囔着自己才能听到的声音,说完之后便朝着宫外大步而去。 之后的一个月时间里,周建安一直在天津卫至山海关一带徘徊,他寻找着合适的机会,率兵出击,救回了不少的百姓。 这些百姓大多都是一些青壮或者适龄女子,若是被押运到辽东去,青壮则大多为奴,干些体力活,如种地挖矿等等。 甚至有些还会被编入军队之中担任一些辅兵,日后清军再次叩关之时,这些人便是清军的排头兵。 青壮已经很惨了,而女子则更惨。 她们长相好些的可以入达官贵人家服侍,长相差些的就只能分给那些旗人们,平时在家里干活,农时还需要下地干活。 甚至还要为那些鞑子们生小鞑子。 所以周建安这样做,也是在变相的削弱建奴的实力而已,建奴人丁很少,就这一次入寇损失的青壮恐怕都能让皇太极肉疼好一阵子的了。 不过自从天津卫城一战之后,清军也早就有了防备,而事实证明,多尔衮还是很有才能的。 他将建奴骑兵阵中的重骑兵数量大大的减少,随之增多的则是速度极快的轻骑兵,他们和重骑兵相配合护卫,周建安他们也不敢轻举妄动。 所以周建安他们也只能找上一些兵力稍少的敌军收拾收拾,这一来二去,一个月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 三月初五,当最后一支建奴骑兵从青山口走出关外之后,这场时间长达半年之久的祸事终于平静了下来。 是役,清军建奴入寇劫掠时间长达半年左右,深入大明腹地达上千里之多,攻一府,三州,三十二县外加两个关口。 杀大明总督一人,守备以上武将达上百人之多,俘获出的人口也达到了数十万人之多,被劫走的黄金白银等总数达百万以上。 不过也因为周建安的出手,这份数据比之历史上的又稍微要好看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