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皇太子第339章 重考
造纸印刷术,就是个引子,诱惑他咬住含着砒霜的钩子后,紧接着就是科举。 诚如李承乾所言,人都有着野心,都有着对功名利禄的渴求,正如谚语所言: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谁会不想往上走呢,而对于贫寒之家,读书不是向上爬的唯一道路,但却是最便捷最轻快最有利的。 只要纸张书籍变得廉价变得极宜获取,读书人定将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这如在田埂边挖蓄水池一样,挖水池积水,本是为了浇灌田地,可若池中之水过甚,就须再挖条沟将水引出去,不然,等的积水冲破堤坝,那田地就将成为一片洪泽。 这是一个连环计,只要咬住了钩子,那么脖子就会自动套进另一个圈中,如此,只能顺从李承乾的心意来,不然,脖子上的圈就会越勒越紧,最终窒息而死。 当然,李世民还有另一个选择,那就是将含在嘴中的鱼饵给吐出来。 他现在可以下令,让少府停止没日没夜的刊印,将造纸术和印刷术捂起来,让纸张和书籍仍旧保持高昂,让寒门和庶民仍旧叹着纸贵如金书值万金,如此,池中的水就可保持在一个安全范围。 可是,普及知识是剪除门阀世族的唯一行径,李世民舍得放弃吗? 不,当然是舍不得的,知识掌握在他们手中一日,皇帝就要受其制衡一日,他们就能一日复一日的凌驾于众人之上。 杨坚能取周立隋,少不得关陇集团相助,李家能轻而易举的代隋,也得益于关陇集团的倒戈。 李氏自身就是门阀,李世民太清楚门阀和世族的尿性与危害了。 遇到个像自己这样强有力的皇帝,他们能如狗一般的乖巧听话,若遇到个软弱好糊弄的皇帝,他们就会渐渐从狗变成狼,最终受其反噬。 别看门阀和世族现在日渐势微,可其传承数百年,底蕴是极其庞大的。 他们现在就像荒地中的枯草,看着是要死了,但其底部根深蒂固,只要一点点甘霖,就能迅速焕发生机,要想将这棵草彻底除掉,只能是将其连根拔起。 所以,哪怕明知鱼饵上有砒霜,李世民还是会死死咬住。 越想越是让人来气,李二陛下咬着牙道:“你为何不跟朕直言,为何要费心弄出这般排场,是怕朕不愿,所以想逼迫朕吗!” “孩儿怎敢逼迫父皇,孩儿如此做,是想给父皇一个理由。” 李承乾抬起头,带着分真诚道:“父皇,当下科举之制,利谁不利谁,孩儿不说父皇也明白,若是没个合适的理由,朝中上下必然尽皆反对。” “可若是……”说着,声音弱上一分,“可若科举公信尽丧,若人人对科举产生质疑,那父皇就有了合适的理由,就可以此说服一些人,就可得到一定的支持。” 李世民冷笑一声,“你想的,倒可真周到。” 李承乾讨好似的笑笑,“孩儿所虑,皆为父皇。” 话说的是好听,可李世民心知肚明,李承乾不会无缘无故的盯上科举,更不会平白替寒门,替庶人寻求什么公正,虽然暂时还不知鼓噪他改制科举的真实目的,但必然离不开个权利二字。 不过,这些心里想想就得了,李世民并不乐意说出来。 “父皇,您将高德阳送回去,可是明日重考,已做了什么安排?” 看着李承乾小心翼翼的样子,李世民冷哼一声,有些别别扭扭不自在道:“马周拟好了考卷,朕眷写了一份,令张阿难送去了高家。” 果然。 果然是这般。 李承乾沉默几息,缓缓道:“父皇,孩儿斗胆,重考一事,高德阳绝不能成。” “你还有何布置?” “孩儿本想让高德阳藏起来,让他明日无法参加重考,到时百姓必会沸燃,留宿清风楼的士子也会借势请谏要求重考,朝廷压力如山之际,再让青雀上书改制,父皇就可顺水推舟。” 果然,马脚露出来了,将李泰拉出来,怕是想让他借此插手进朝中。 不过,虽说是有私欲作祟,但除了李泰,好似也再无更加合适之人了。 当皇帝的,得罪人的事情不能亲自提出,触及利益的事情不能亲自下场,有得罪人有触及利益的事情,便需要一个替身来办,当下,也只有李泰最合适。 李承乾能连这一点都考虑到,说明对帝王心术看的很透彻。 “你筹划的可真周全。” 皇帝语气淡然,听起来不像是讥讽,但李承乾也不敢肯定是褒扬,所以,便也不敢有所反应,只好是又低下头来。 既然早就筹谋好了要让李泰上书,那么想必对于科举如何改制,李承乾也早已有所琢磨。 李世民有所期待的问道:“那依你看,该是如何改制?” 李承乾想也不想道:“父皇,孩儿觉得,应当对天下书生一视同仁,取消非官学生必须要经举荐才能来长安参加会试一制。” “不管是官学生,还是居家自学,或者受教私塾者,都当先参加县试、州试。” “县试合格者,可考州试,州试合格者,方可来长安参加会试。” “另外,为防主考者因家世而生出鄙夷仰慕之心,应当在考试之中,再加以糊名、誊卷等手段,以防不公之事。” 李世民问道:“何为糊名和誊卷?” “父皇,学子参考之时,用纸条将姓名糊住,再盖上红印,等的评判完试卷后,方才可将纸条撕去,查阅考生之名,此谓之糊名。” “誊写,是差专人将考生之卷另行抄录,然后再交呈于考官评判,以防有人通过字迹而舞弊。” 李世民颔首表示认可,眼中有着浓浓赞赏之意,不过嘴上却未说个什么。 李承乾继续道:“制科孩儿看也该取消,制科六科所取不过书画教习博士,不妨就在常科中加增一书文科,以免另费人力物力。” “还有,圣人有言,文振邦武安国,文人能通过科举出阁入相,武人却无什么好的门道,不妨就为武人也开一武科,给其以报效社稷的行径。” 这一提议,勾起了皇帝的浓厚兴趣。 李世民眼中亮起光,大为好奇道:“武科可是与其他科相同?” “大致相同,如参考武科,也需先参加县试、州试,但不考四书五经,以兵法武经为主,难度也可降低一些,州诗合格者,来长安参加会试,先考弓马技艺,然后再考策问谋略,合格者赐予武职补入军中……” 李承乾将心中设想一一道出。 原先,他本是想照搬明清时的科举制度,毕竟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科举至明清时各项制度已经十分的完善。 但最后想了想,还是觉得有些不妥,明清考试以八股文为主,而大唐以策问韬略为主,侧重点大为不同,照搬的话恐会导致水土不服。 所以最后,李承乾还是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再借鉴后来的一些制度,来了手改良又不激进的缝合。 李世民十分认真的倾听着,对于一些精妙之处,心中大为赞赏,对于一些有所不妥冲突之处,也暗暗想着改进之法。 足足小半个时辰,长篇大论终是讲完,李承乾口干舌燥,李世民则是陷入沉默,皇帝应是在权衡什么,李承乾也不出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