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寒门读书郎第113章 给人作保
“承平,快些过来磕头!”爷爷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李承平心中猛地一震,他不禁有些发愣。 要知道,按照家族传统,通常都是由辈分较高或者地位尊崇之人来带头行礼,而如今爷爷却让自己前来,这里面蕴含的意义可就完全不同了。 李承平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 他明白,爷爷这样做必定有其深意。 或许,这是对自己的一种考验,又或许是想借此机会向众人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担当。 无论如何,他都不能辜负爷爷的期望。 于是,李承平迈步向前,走到了众人面前。 他双膝跪地,恭敬地磕了三个头。 每一个动作都显得庄重而严肃,仿佛在向祖先们表达着自己的敬意与虔诚。 此时此刻,在场的所有人都将目光集中到了李承平身上。 他们或惊讶、或赞赏、或期待,但更多的还是对这位年轻后辈的关注与好奇。 而李承平则感受到了一股无形的压力涌上心头——他深知,从今天起,他将肩负起更多的责任与使命。 宗族观念在古代是很重的,由李承平没特点是不行的。 每次作完策论,对于李承平来说,最放松不过的便是练字。 随时提笔练字,就是很随性,字能否进步就体现坚持二字上。 练字是很能让人安静下来的,李承平只要心情一烦躁就会去练字。 每天坚持看书,从儒家的十三经再到各类史籍典册。 相较于写时文,读书是李承平一天中最舒适的时候,可以随心所欲的想看就看。 李承平每天都会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时间来阅读书籍,即使写时文再辛苦或者有很多琐碎的事务需要处理。 正因为他心中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所以在写时文时才能越来越顺畅自如。 心中有所积累,笔下自然能够流淌出文字。 李承平深知这一点,因此他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无论是读书还是时文,一旦沉浸其中,他就能够迅速进入状态,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创作之中。 这样的专注让他能够抵御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很少有事情能够分散他的注意力。 一整天的忙碌过后,他会感到非常充实和畅快。 这种充实感不仅仅来自于完成任务的满足,更源自于内心深处对于知识和创作的热爱与执着。 得中小三元之后,李承平开始展望乡试魁首。 童生试和院试的题量还能接受,可到了乡试之后就会大不一样。 乡试首场的题目异常之多,光是时文就一下子增加了好几篇。 要想把这些题目都答完,那只是基本操作罢了。 但若想让自己的文章能够在众多考卷中脱颖而出,则必须预留出足够的时间来构思和检查。 于是李承平在家中又温习了好几天的书籍,可到最后他还是觉得有些难以承受——天气实在是太冷了,砚台里的墨汁都已经冻结成冰。 天大寒,砚冰坚,这简直就是他此时此刻最真实的写照啊! 他现在特别想回西安,在柳安家中泡着,他家比较豪,舍得用地龙,在村里就别想了。 李承平只得多喝热水,脚上多套两双袜子。 胜在年轻,火气大,坐炭盆近些,除了手冷,脚好很多。 “承平别老看书,出来透口气。” 余氏整了盘油糕,这个要趁热吃,不然这么冷的天,肚子吃坏了屁股被冻住就怪不得人。 主要也是余氏看孙子整日泡在书本里,怕他憋坏了,毕竟,读书讲究个劳逸结合。 李承平不是不想找些其他事做,可冬日村里人都窝在家中烤火、放空脑子。 没有农活,天又冷得不行,不在家里看书委实找不着其他事干。 闻着油香的油糕,李承平嘴里泛起了口水,边捏起一口塞进嘴,边道:“奶,你也吃。” 还冒着热气,想来余氏是一出锅就端了过来。 “吃你的,奶不饿。”余氏把盘子放在李承平屋内桌案上,“不能吃太多,就水,不然得吃坏牙。” 李承平笑着点头,油糕中间应该是过年剩下的饴糖,甜得酿人。 这就是李承平眷恋家中的原因,尽管西安的生活条件更好,但总觉得少点啥,在家里就十分舒心,让人心中平静。 听了奶奶的话,李承平吃完油糕便在村中逛了两圈,寒风阵阵,紧了紧衣裳,瞧着河边景色,心里愈发得静。 村里待得时间够长了,再加上祠堂事情一过,李承平就计划着回西安。 倒不是府学开学,而是书院寻他,李承平正好回去看看师父。 书院管事给他来信说,今年县试报名即将开始。 县试与李承平往后的渊源怕是不小,不过这都是他没考中举人之前。 身为廪生,李承平是需要给人作保的。 开春之后,就到了永兴三十五年,李承平已经快十七岁了。 乡试在八月对于所有备考秀才来说,初春并不会让他们太过紧张。 可对于即将开启科考第一步的读书人来说,正月过后就意味着征途开始。 正月底,县试日期就已张贴在衙门前,书院来信的本意就是想要李承平去给人作保。 到了书院门口,李承平恰好看见秦其远是提着大包小包。 李承平见了到他笑着道:“今年你倒是早来了。” 秦其远苦笑着道:“这不是没办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