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话事人第三百一十八章 一封朝奏九重天
申首辅这几天比较糟心,虽然中秋佳节放松了一天,但过了节后继续糟心。 最大的糟心事在于,皇帝又又又和大臣们干起来了! 跟这比起来,巡抚被抓之类的事都是小案子了。 事情还要从皇亲郑家说起,虽然先前林泰来夺走了武状元,但皇帝还是对郑家进行了封赏。 郑贵妃直接晋位为仅次于皇后的皇贵妃,而郑父则晋升为从一品都督同知,远超皇妃之父的正常待遇。 这种不需要文官体系认可的封赏,虽然大臣普遍反对,但也拦不住皇帝的中旨。 而在前几天,京师天有异象,但情况不严重。 所以皇帝不用出罪己诏,但还是要按照惯例,下旨求直言,让各衙门具奏有无妨害民生之事,以仰回天意。 结果许多大臣纷纷上疏,议论的却是郑氏被封皇贵妃,以及皇长子生母只是普通妃子的问题,还有为什么皇长子没有被立为东宫的问题。 这个情况让万历皇帝大怒,让你们各衙门自查自纠,你们却乱发议论对皇帝家事说三道四! 万历皇帝气得要从重处罚两个语气最激烈的大臣,然后又引得其他大臣纷纷上疏劝阻,同时顺便骂一骂郑氏。 于是首辅申时行又又又被夹在了皇帝和大臣中间,两面不好做人。 不幸中的万幸是,因为申首辅和郑家有“仇隙”,所以皇帝并没有强逼申首辅就郑氏问题直接公开表态,让申首辅稍微好过一点。 这就要非常感谢林泰来了,和郑家“结仇”就是林泰来留下的“政治遗产”。 就算申首辅模棱两可不表态,也没人能借机攻击申首辅袒护郑家。 在家里吃晚饭时,申首辅对着长子申用懋大发感慨说:“每逢乱局,颇思林泰来啊。” 虽然林泰来就在京师晃荡了两个月,但给申首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念念不忘。 然后申时行又说:“你们兄弟二人,他日怕不都得仰仗林泰来了。” 申用懋:“” 二十好几岁已经参加工作的人了,还要听父亲称赞“别人家的孩子”,是什么感受? 忍无可忍的申用懋就反问道:“林泰来就那么好?” 申时行答道:“若林泰来在此,至少能帮我分担八成压力。” 申用懋带着几分嘲笑语气说:“我在兵部听说,扬州那边又有奏疏到了通政司,父亲还不知道吧?” 通政司就是专门收各方奏疏的衙门,然后每天清晨将昨日收到的奏疏一起送进内阁。 在送进内阁之前,虽然没有任何人有处置奏疏的权力,但有些奏疏免不了会被提前偷看。 当年严嵩把党羽赵文华放在通政司,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所以申时行并不奇怪申用懋会知道点风声:“扬州那边的奏疏又说了什么?” 申用懋嘲讽的语气更浓了,“扬州卫和扬州府联合具奏,林泰来又抓走了巡按御史马永登!” “简直乱弹琴!”申时行吃了一惊,忍不住轻轻骂了句。 之前抓巡抚,勉强可以说是“情有可原”,毕竟巡抚主动挑衅在先,又有群体性事件法不责众这个保护色。 但又把去现场处置的马巡按抓走,就是个大麻烦了。 一是因为马巡按程序上没有做错事,抓马巡按可以被视为对抗朝廷; 二是因为马永登是清流势力的人物,和杨巡抚这个死了亲家的孤儿不一样,在朝廷有强大背景。 所以林泰来抓走马永登,就像是捅了马蜂窝一样。 申用懋有点幸灾乐祸的说:“父亲还是先想想,怎么给林泰来收拾烂摊子吧。 不要总想着林泰来善于清理乱子,更要记着林泰来同样善于制造乱子啊!” 果不其然,其后申首辅遭到了清流势力的围攻,一连十几封奏疏指责申首辅包庇林泰来。 这让申首辅陷入了巨大的被动,每日里都在绞尽脑汁的琢磨如何应对。 按道理说,申首辅被围攻的经验十分丰富,应对起来游刃有余才是,不应该这样被动和为难。 但这次和以前不一样,以前别人的攻讦多是捕风捉影,甚至无中生有的捏造。 而这次别人攻讦首辅包庇林泰来,并不是编造的罪过,而是真的有这回事,所以应对起来比较麻烦。 以上种种事情交杂在一起,就是申首辅中秋节前后十分糟心的原因。 在这种持续糟心的时候,终于等到了平乱钦差赵志皋的奏疏抵达朝廷。 这封奏疏顿时就引发了轰动,因为“没有兵变”这种措辞,实在太欺负人了。 如果不是奏疏外封上有赵志皋的关防,朝臣甚至会怀疑这奏疏是林泰来冒名顶替写的! 但是,赵志皋这个钦差是申首辅指定的,林泰来又是申府门客出身,最后又弄出这么一个结论,实在太明目张胆。 于是清流势力弹劾起申首辅,更加卖力气了,感觉再加一把劲,就能把申首辅拉下马。 至于把申首辅拉下马之后如何,暂时也想不好,先干了再说。 但不知为何,赵志皋的奏疏被皇帝留中不发,又引发了朝廷里外的各种揣测。 连申首辅心里也有点麻爪了,本来只要皇帝还支持自己,朝堂风浪再大也不用太过于担心。 但这样把关键奏疏留中不发,又是几个意思? 很多人就猜测,皇帝是不是想借着这件事拿捏申首辅,逼着申首辅在郑氏以及东宫问题上表态? 申首辅感到有点失控,向皇帝询问了一次,皇帝答道:“明日经筵面见廷议。” 于是皇帝又借机把无聊的听课,变成了稍微不那么无聊的开会。 大臣们听到这个消息后,还是挺雀跃的。 为了郑氏封赏的问题君臣争吵以来,皇帝又不上朝,不见大臣了。 一晃半个多月过去,总算明天皇帝能出来露个面了。 等到完) 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