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朱标不当仁君,大明成日不落了?第244章 立法
通过政府全体大会的方式以文件下发作为最高纲领,这一套之前的大明是没有的,原因也很简单。 因为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天子一言而决,要不然就是首辅说了算。 再加上上上下下也不可能形成共识。 如今却不一样。 在新的政府里面这东西终于可以实现了。 “本次会议要决定的最高精神,首先是咱们国家的国旗、国徽,然后是立国之本,以及咱们是以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建立这样一个国家。” 朱标语气低沉地说道。 之前老朱建立大明打的是驱逐蛮夷,还我河山这一套理论、思想。 现在朱标上台就不一样了。 他最大的政绩是彻底均贫富,让天下财富统一。 所以自然要在这个基础上加上这一条。 所有官员心知肚明,齐齐点头。 “我觉得太子殿下这番话说得很对,一个国家的旗帜代表国家的威严,不得不立。先前我大明在儒家的荼毒之下,以愚民政策,没有将民众统一起来,没有给民众国家自豪感和民族自豪感,实在是大大的不足,现在一定要补上。” 一个身穿绯红色补子,面容严肃留着长须的官员缓声点头。 朱标眯起眼看着发言的人。 这人不是别的,正是之前见过的杨士奇。 这小子现在支楞起来了。 短短两年的时间,竟然有资格进入这最高会议,虽然其中有朱标对他的提拔,因为他确实做到了朱标所说的要求,但更重要的是,此人能力确实出众。 如今才年仅三十多岁,就已经将新市的市场经济理论完全吃透,彻底搞清楚了什么是买卖,将经济发展的核心都搞懂了,还能用在实践之中。 应天城的经济状况能一天比一天更好,就是此人的功劳。 他现在的官位是应天府尹! “杨大人说得好,吾等赞同,国家没有标志是万万不可的,首先。” 剩下的官员也纷纷点头。 他们也不敢不点头,因为这明显就是朱标的决定,他们不点头等着被朱标弄死。 这么大的事情谁要敢挡在朱标面前,不敢想象朱标会如何残忍地对待他们。 而且这也确实是一件好事,在新的官场氛围中能让国家更加团结,国民更加自信,也有利于大明未来的出海政策,彻底走出去,殖民全世界,建设全世界! “好,那会议第一条就确定下来了。” 朱标瞥了所有人一眼。 一旁的张居正也缓缓点头。 “接下来第二项,这种南京会议需要不断更新,包括立法和修订政策都需要通过这种会议来进行,不能再轻易一言而决。” 朱标说着这话。 倒是令众人吃了一惊。 朱标竟然打算将自己立法的权利,也放到这会议中开始讨论? 那岂不是说所有官员都有资格商讨法律了? “下一个。”朱标又说道。“国家确立的基本规则就是依法治国,以及实现我大明重现汉唐的强盛!” “为什么要重现?” “因为我们在之前被蒙古人,被金朝人,被辽国人,统治了五百年之久,国土沦陷了一半,达到五百年,我称之为五百年国耻!” “这么大的屈辱,难道不值得我们喊出重现强盛的口号吗?” 好家伙! 听到朱标这话,所有的官员心中都是齐齐苦笑。 就这几百年受屈辱。 之前汉唐有多强,殿下,您是只字不提啊! 所有人再次全票通过。 “至于第三个决议。”朱标开口说道。 “就是要确立以改变民生,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以及均贫富,实现大同社会等等理念作为核心的价值观!” 这些东西会议文件上都有。如今朱标只是再念一遍罢了,也没谁敢违背。 很快会议的一项项就全部通过。 “那么,会议的时间确定在明年的三月份召开,在三月份之前,立法以及初步的修订版法律的制定工作,不知王阁老那边弄的究竟如何了?” 张居正一边说着,一边把目光投向了旁边的王阳明。 王阳明顿时发言道,“法律修订工作基本完成,这一年多时间以来,我们在大明律的基础上根据这段时间各地粗略施行的法律,修订出了一部完全不同于之前的宪法!” 他向朱标示意,表示这个名字也是朱标起的。 “宪法中首先明确了,朱家是大明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世代不移!” 这第一条大家都没有意见,毕竟谁敢对这条说什么话? 王阳明继续道,“第二条明确了,我大明政府是一个以关注民生为核心的政府。” 一句话,民生大过天! “如果老百姓过不好好日子,那我们这届政府就应该被推翻,由皇室成员来重新组建政府。” 此话一说,全体震动。 金銮殿中传出一片桌椅晃动的声音,在地板砖上摩擦出巨大声响。 几乎所有官员都惊得猛地站了起来。 谁都没想到王阳明竟敢玩的这么大,这种话也是能说的吗?不怕掉脑袋呀! 政府以民生为核心,而不以朱家的权力为核心。 那你说殿下会不会弄死你? 这种是历朝历代提都不能提的滑梯! 静了半晌,朱标却缓缓开口道。 “此事呢,我跟王阁老也商量过许久了,我们都觉得这是一种最好的处理方式,能够最大限度调动我们官员的办事热情,以及老百姓的发展需求!” “这项决议就这么通过!” 朱标话音刚落,现场就有人惊的直接站了起来,大声对朱标劝谏。 “殿下,不可!万万不可呀。若是此事一旦形成,那后来造反之人都会以此理由。给国家造成巨大麻烦!” 一个颤颤巍巍的老者起身,胖胖的身躯还需要人搀扶才能站稳。 发言的不是别人正是李善长! 如今的李善长是愈发肥硕了,原本就是作为老朱那一派的人,来旁听会议的。 他们这些淮西旧勋贵基本上不会再发言。 可听到这话,也由不得李善长不说话了。 这是什么?这就是在挖朱家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