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择手段第101章 易尊易鼎的造王爷101
董昭所言有轻有重,有虚有实。</p>
但满朝公卿谁都听得出来,</p>
什么上应先皇治世之道,下恤黎民离乱之苦。</p>
根本就是信手拈来的屁话!</p>
难道朝廷不恢复九州。</p>
天下百姓就搞不清自己的籍贯吗?</p>
恢复九州,那些乱臣贼子就会诚心归附吗?</p>
这番话真正的重点,恐怕只有那句:</p>
感念曹丞相劳苦功高之心!</p>
这根本就是在拐弯抹角告诉刘协和百官。</p>
这是咱们曹丞相的意思!</p>
你们不这么干,对得起为大汉呕心沥血。</p>
一心重整山河的曹丞相吗?</p>
听到这里,满朝公卿也是如芒在背。</p>
天子刘协本人也是如鲠在喉!</p>
本来打算糊弄过去的话,也是硬生生给噎了回去。</p>
就是一直在旁边看戏的司马德。</p>
此时也是不由得感慨。</p>
这董昭董老哥,当真是用心良苦加巧舌如簧啊!</p>
不愧是始终冲锋在对抗汉室的第一线。</p>
处心积虑为曹家谋发展的勇士!</p>
要不是这满朝公卿都在场。</p>
他司马德此时真想冲过去。</p>
为这位老哥暗暗点赞。</p>
称赞这位,易尊易鼎的造王爷——董公仁!</p>
为曹魏首席篡汉谋臣!</p>
比起这位今日直面天子的造王爷。</p>
后来那些逼刘协退位的华歆王朗之流。</p>
连给人董昭提鞋都不配啊!</p>
而就在董昭慷慨陈词完。</p>
那些丞相府属官,又还未来得及去附和的时候。</p>
荀彧却再次举笏反驳道:</p>
“董大夫所言大谬!”</p>
“周行分封,秦立郡县!”</p>
“观昔日数百年之政,便管中窥豹!”</p>
“而自我朝高祖皇帝始分天下为十三州。”</p>
“沿袭至今已历四百年!”</p>
“千百年来,未有划九州者,如今何言复之?!”</p>
论经史学问,他荀文若精通历代典籍制度。</p>
这番批驳有理有据,堪称无懈可击。</p>
董昭这一番言论显然站不住脚。</p>
满朝公卿闻言此时也是连连点头。</p>
董昭见状心中也是暗恨不已。</p>
却矜持着强词夺理道:</p>
“圣人为政自有其道。”</p>
“我辈后人正当仰其至德!”</p>
荀彧闻言也是冷笑一声,随后便说道:</p>
“那《尚书·禹贡》今人早有定论。”</p>
“乃昔日东周之士,假托夏禹之名所作。”</p>
“非出于先贤之口,岂可为据?”</p>
据后来人考证,《禹贡》一篇并非《尚书》原文。</p>
《禹贡》为夏史官或大禹本人的著述。</p>
乃是战国之士的伪作。</p>
荀彧此时抓住这一点发难。</p>
董昭的理论依据便是不攻自破了。</p>
而董昭见自己引经据典站不住脚。</p>
干脆硬着头皮说道:</p>
“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p>
“行非常之事,才可立非常之功!”</p>
“观当今天下,唯有曹丞相。”</p>
“奉天子以讨不臣,如今武功赫赫,复兴汉室!”</p>
“乃非常之功也!”</p>
“我辈士人自当助丞相,兴复大汉。”</p>
“九州之制,上合天道下应民心!”</p>
“此正是大义之举!”</p>
这番话根本牛头不对马嘴。</p>
董昭这完全是以曹操为背书来压荀彧。</p>
可论资历论地位,人荀令君自打曹操起兵时就跟随。</p>
奉天子以讨不臣更是他所提出。</p>
此时连看都不看董公仁一眼。</p>
直面天子上奏道:</p>
“陛下!圣人治国自有常理。”</p>
“诗经有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p>
“昔孝武更替高帝之法,盗贼半于天下。” “元帝改孝宣之政,大业遂衰。”</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