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古代农家子的宰辅之路第122章 升堂陪案
“李文被抓了?” 听到周墨轩的话几人抬起头面面相觑,王有发也揉着眼角坐了起来,闻言有些得意的道: “我就说嘛,跟咱们平儿一样的县案首怎么会干害人的事呢?你们还不听我的,现在信了吧?” 王有发说着又看向了寒清远: “清远啊,李文这歹人被抓住了,你总算能出口恶气了,这么坏心肠的家伙,官府会让他吃些苦头的。” 寒清远放下书,笑着点了点头。 王平却觉得这里有些猫腻,这上午周墨轩说官府刚确定下两个嫌疑人的,怎么没两天的功夫,今日下午这李文突然就被捕了。 记得大宣律中对刑诉之事有过记载,大宣朝对于案件的处理已经有了相对完善的整个过程,从客栈掌柜向府衙报案,府衙确定案件性质和对应的管辖权,再进行立案。 立案过后还要派捕快书吏进行专门取证,搜查证据,之后还要预审,再进行升堂和判决。 这搜查证据一步,刚有了些眉目,怎么就突然确定是李文动的手了,这李文和陈慕寒同出自青林县。 听书院同窗说,两人之间的关系似乎还有些不同,有传言说李文乃是陈慕寒的书童,后来才进的学。 两人关系如此亲密,从某种方面来说,其中的操作空间不可谓不大。 “墨轩,李文是怎么被捕的,证物什么的都齐整了吗?” 王平看着周墨轩问道。 周墨轩摇了摇头,自顾自走到木桌旁坐下,提起水壶看着安青岚点头,才给自己倒了一杯水,咕嘟咕嘟的灌了下去。 “哈~,上次夜里把清远的药汤当水喝,可苦死我了。” 说着又擦了擦嘴角,看着王平,停顿了一下语气凝重开口说道: “不,要是严格来说,不是被捕!” “是,李文投首了!” …… 庆州府衙,门口架一个巨大的报冤鼓,鼓架之下是用麻布包裹着的两个木锤,这报冤鼓是府衙设立专门用来给百姓报案用的。 可这么多年,鼓面之上却依旧淡黄如新,没有多少被敲击折旧的痕迹,这全赖知府衙门管理有方。 虽然平时偶尔有鸡鸣狗盗之事,却也能被官差们很快处理,所以不怎么用的上这报冤鼓,以至于这报冤鼓一直孤零零矗立一旁。 今日却是不同,这抱冤鼓旁边,一群百姓乌泱泱就挤了过去,直冲着府衙公堂而去。 府试之时,有歹人下毒陷害考生的事,可被传得到处都是,这两日府试刚结束不久,就有传言称那客栈下毒之人,正是参加府试中的学子。 这对让闲来无聊的百姓们,可是一件好奇无比的大消息,而大宣官府升堂之时,为彰显清明公正,百姓们又可以围观。 所以这日一早,便有一大群百姓,乌泱泱的就冲着衙门里赶。 衙役们对此也都见怪不怪了,这年头的娱乐项目太少了,既没有桌牌,又没有戏剧,就连象棋一类的东西还没发生。 百姓们闲暇时间,除了聊七家的长,就是唠八家的短,不说这家晚辈没良心,就说那家长辈不厚道。 而读书人在百姓眼里,那个个懂的都多,是能够识字做官,能被人高看一眼的,如今读书人之间,发生了如此龌龊的事,可比那些家长里短要有意思的多。 百姓们爱凑热闹,升堂旁观这又是官府惯例,衙役们便也不便阻拦,说不定这伙人里,有你七大姑八大姨的,万一不满意了,到时候回家可不得被唠叨几句。 衙役便站在一旁,大声喊着让百姓们注意脚下的路,提醒众人不要拥挤踩踏之类的事情发生。 “大家注意脚下的台阶,看着些自家孩子别摔了,升堂还有一会儿,大家伙别急别急……” “快走,快走,这年轻人就是没经验,这知府坐堂审书生的事可多有趣儿,再晚一些好位置都没了,看甚?老屁股啊!” “幺儿,跟上,快跟上,算了我抱着你吧。” “不要挤,不要挤,让老婆子先过去。” 不一会儿的功夫,知府衙门公堂之外,便聚满了围观的百姓,百姓们望着公堂里面的衙役书吏们,压低着声音说这话,小人们站在最前方,转着头四处打量着,片刻便突然停下,眼睛瞪的大大的,拉着自家大人的衣袖急切的道: “ 奶奶,奶奶,我要吃饴糖!” 老妇人看了一眼还没升堂,便顺着小丫头手指的方向望去,便见人群之中,有人敞开穿了好几层外衣的衣赏,上面缝着各种口袋,口袋满满当当的都是零嘴小吃,瓜子,饴糖,那是应有尽有。 老妇人皱着眉暗骂一句:“这个奸商!” 想了想,又看着小丫头,伸手扒开几人,朝那被众人围住,生意做的极好的年轻人肩上拍了拍道: “那小年青,给老婆子开块饴糖。” “再给给老婆子拿把瓜子。” 年轻人一边收着铜钱,一边笑着抽空应了一声: “好嘞!” 公堂门口,两边的衙役望着这一幕,嘴角抽了抽,便又眼观鼻鼻观心,我没看到,我不知道。 ……… 知府衙门, 公堂之上。 “啪!” 卫知府一拍惊堂木,肃然冷喝道: “升堂!” “威……武……” 两侧衙役手持红黑水火棍,急促又有节律的敲击在玄黑地板之上,公堂之内瞬间便添了几分严肃与紧迫感。 公堂的角落里,王平几人陪同在寒清远的一旁,静静望着眼前的一慕,他从未想过自己能有一天,会以陪同受害者的身份,出现在这公堂之上。 待敲击声缓缓变小,直至彻底消失,卫知府便冷喝一声沉声道: “带嫌犯,李文!”